3月2日至19日,第五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河南省淮阳县进行。6场来自河北、山西、辽宁等13个省区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演场场爆满。
淮阳县因有三皇之首伏羲的太昊陵而被称为羲皇故都,其传续了千百年的淮阳庙会,是当地民众祭奠伏羲的民间盛会。为了增强庙会内涵、保持庙会的原有风貌,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人民政府连续5年在这里举办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成为非遗表演类项目的大阅兵。该活动与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国·宝丰马街书会一并构成了河南非遗展演的三大盛宴。
2月11日至15日,第六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在鹤壁市举行,其中浚县泥咕咕、河北剪纸、山东绢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开封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民间手工艺齐聚一堂;浚县西路大平调、濮阳杂技、马街说唱等中原传统技艺集中展演……
2月1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平顶山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举办的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上演,19个节目涉及17个曲种,全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邀请到的都是曲艺名家,其中不乏曲艺类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这三大品牌为代表,河南省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保护。浚县泥咕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杨玘屯村的王学锋是浚县泥咕咕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8岁便跟着父亲学做泥咕咕,是家里的第九代传人。王学锋说,泥咕咕以前卖不上价,村里600多户也只有四五家常年做泥咕咕,农闲时有100多家做。转机出现在2006年,那一年泥咕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看到了这种小玩意儿的潜在价值,便把它作为自己的主业来做。”王学锋相继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现在的西杨玘屯村,村民们在自家院里捏制各式各样的泥咕咕,在床下、箱架下都堆满了泥咕咕。
非遗保护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支撑。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条例》中明确了非遗保护经费、队伍建设、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权利义务等问题。这使河南省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中有了更为详实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资助代表性传承人等规定也使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更有底气。
除此之外,目前河南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另外,河南省还制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培训计划,将分批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轮训,扶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中国文化报/张莹莹)
![]() |
![]() |
联系方式 | |||
|
版权所有:河南省音乐家协会 技术支持:中音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