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诗乐(右一)与冠亚军合影
2008年7月,年仅18岁的中国选手董诗乐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音乐艺术大学举办的国际单簧管大赛上夺得季军。这是在西方国家垄断的管乐舞台上,中国选手又一次获得此类国际性比赛的殊荣。
国际单簧管协会在世界范围内有三千多个会员,成员都是欧美亚等世界各国单簧管界的专业人员,从1973年开始,每年七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办年会,并且举办单簧管大赛。世界上一流的、著名的音乐学院的教授派出他们最优秀的学生,增强了比赛的质量和水平,中国选手董诗乐所获得的成绩,证明了在欧美领地上也有我们的旗帜在飘扬,其中有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和教导有方,更有学生们的昼耕夜诵、奋发图强。
不是主场的比赛
董诗乐四岁时,父亲弹奏的优美的钢琴旋律把他深深地吸引,然后开始学习钢琴。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后进入中学管乐团,因为被单簧管极富表现力的声音所感染,他坚定地选择了单簧管。后师从唐纯孝、董德君老师,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何易老师。曾获得TOYAMA杯全国单簧管比赛东北区第二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重奏和独奏作品,在教育部评估音乐会演出中获得评委好评,随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丰富的演出经验使得他得到了锻炼,脸上少了些大一学生的稚嫩与青涩,相反,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却透出沉着与冷静。
国际顶级的大赛,选手们都是来自于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学生,如金奖得主就是美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朱丽亚特的得意弟子,而银奖得主的老师恰是何易老师在美国的师兄,董诗乐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赛事,机会很难得,不免有一些紧张。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有些紧张时,董诗乐非常幽默的说:“因为我不在自己的祖国比赛,失去了主场的感觉”。
颁奖
20年,辉煌重现
获奖的那一刻,老师和董诗乐都得到了国际评委的认可,而董诗乐更对自己的实力有了一个肯定,他微胖的脸上露出骄傲与自豪地微笑。赛后,董诗乐激动的说:“我非常感谢老师何易,是他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才有可能站在国际性大赛的舞台上,并且取得的这样的成绩。这个奖是我学习单簧管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奖。是对我今后学习和从事音乐道路自信心的提升和鼓励。现在我更加真实体会到想干好一件事或是有所突破,就要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
就在二十年前,我国单簧管的老前辈何复兴之子何易先生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单簧管比赛,并且获得了第三名,二十年后的今天,何易老师的爱徒董诗乐也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佳绩,重现了何易老师20年前的辉煌。
音乐是一种文化
谈起自己得意门生,何易言语中透着自豪,董诗乐是他的学生中最能够吃苦的一个,每天练习四五个小时。之所以董诗乐能去参加国际比赛,董诗乐与其他学生最不同的就是非常扎实,而不像其他的学生好高骛远,他是最能够静下心来去扎实练习基本功的一个学生,并且听力非常不错。何易老师说:“学习艺术要有一定天赋,但如果没有刻苦、扎实的基本功,再有天赋最终也会成为方仲永。”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仅从董诗乐学习刻苦程度来说,何易给董诗乐打了99分。如果从音乐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基本功很扎实,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
何易说:“我回国以后听到过很多学生的演奏,他们吹曲子进度非常快,很响、很亮,但是吹出的乐曲不感人,没有内涵。音乐是要能打动人心的一种艺术。我这么多学生里面能吹出音符的很多,能够把音乐吹到能够感人,这样的很少。而董诗乐在这方面的学习是非常快,悟性很高。这其中有天赋加勤奋,然后还有后天对音乐的理解。悟性很重要!”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从文化背景中提取更多对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理解,能吹奏音符并不代表可以演奏音乐。何易教学生演奏音符的同时,让学生体悟音符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怎么上让他们把音乐的句子像讲话一样表达出来,这种意识对音乐的准确度表达是非常严格。
董诗乐同学的成长,对当代青少年对西方乐器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中国单簧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只要经过正规的训练和自己的刻苦,中国人在世界管乐界非常有希望。相信,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下,在老一辈教师们的关怀下,我们的管乐会有更高、高快、更好的发展与进步!(记者 闫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