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分为慢、快、慢三部份,一、三部分在节奏、情绪上与中部形成对比。
音乐以平静的引子开始,四五度叠置的色彩性和弦形成的气氛,使主题更显得恬静动人。这一甜美抒情旋律展示出这样一种场景:夏日傍晚,悠扬的琴音透过黄昏的薄暮回荡在旷野,使人自然地回忆起快乐童年和江南水乡的景色。
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的旋律以小提琴中音区甜美柔和的音色,平静中而又带有跳动的节奏和装饰音构成的音调,娓娓倾诉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演奏手法和声音,应模仿和接近二胡;许多独特的滑音、颤音和装饰音,要求演奏者讲究韵味;运弓不要平铺直叙,根据表情记号和风格要求,力度、速度均有细微的变化。力度变化则是本曲风格上的独特之处,“<>”,这种橄榄型的力度变化记号,应背逆弓子本身自然力度的变化。需要右手随机调控弓速和压力。可以让学生尝试,开始的弓根处需略加上提,使右手承担一部分弓子的重量;在刚刚出弓时,弓速要慢,在运弓过程中逐渐加大压力,并加快运弓速度;到弓尖时,弓速与压力到达极限;而从弓尖往弓根时,则完全是前面动作的反向过程。例如,旋律开始两小节之间的“<>”,第一弓应先走慢弱起,第二个音进来前加速,并逐渐加大弓子压力做出渐强;第二小节从弓尖往弓根拉,弓速又由快转慢,在运弓过程中逐渐减轻弓子压力,弓速逐渐减慢。
这首乐曲运弓还有一个特点,即在一些小句子中,好像换弓时中间留点空气,而非十分连贯。如第20—23小节第一拍,八分音符与后面的十六分音符之间略为断开,有点呼吸,但声音柔美,句子顺畅,要有一种很悠扬的感觉。
第二乐段时,作者应用变奏的原则,不但将第一乐段开始的曲调移高了五度,而又应用了提琴高音区的清脆明亮的音色作进一步的陈述。在这里还运用了我国民歌中所常用的叠句的形式,好似有说不完的话要向听众倾诉。乐段扩充了,从前面十六小节发展成二十四小节,旋律中还出现了节奏的压缩,伴奏的音型也改变了,采用了前面旋律中的节奏。诸多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乐曲中的第一个高潮,更深刻地体现出深厚缠绵的情绪,好似在感叹着:“炎热的白昼已经过去,凉爽的傍晚又来到,薄暮笼罩了大地,湖边泛起了小舟,琴声悠扬,风景如画,故乡的一切是多么引人回忆啊!”
在慢板中出现很多颤音,第32和34小节中的颤音时值非常短。注意,不能因颤音而拖拍子,一上来就要快的打指,同时还要将它们的节奏拉准确,换把位的音找准。可做这样的练习:先在不加颤音的情况下将节奏音准都拉准确,再加入颤音进行练习。
紧接着五小节的间奏作为转调的桥梁过渡,乐曲第二部分以活泼的快板在新的调性及调式上出现了B音上的la调式用来作为对比。在调性上可以说是比原来D音上的sol调式低了一个小三度,实际上却是近关系的转调。由于调性调式的同时改变,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音型改为一种舞蹈性的节奏,并用了十六分音符的跳弓,增加活泼的情绪。和声的功能性加强了,乐曲的高潮在这里出现。
最后,经过一个逐渐缓慢的乐句渐趋平静,引回开始的乐段。虽然又全部原样地重复第一部分,可是在听众的心里却体现了更深刻更留恋的情感,呈现在眼前的一小幅音画也更显得美丽可爱了!最后,乐曲加进了四小节结尾落在清脆的泛音上,更带有幻想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