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年自制钢琴捐给深圳博物馆
录入时间:2008-7-28 16:38:00 来 源:
二十多年前,钢琴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的家庭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没有钱买琴,酷爱音乐的机械工人王开罗就自己动手,花费七年时间,为女儿做出一架标准钢琴,并且用这台琴将三个女儿相继培养成才。近日,他决定将这台“传家之宝”捐给深圳博物馆,作为见证改革开放的历史文物永久性收藏,也为深圳这座“钢琴之城”留下一个特别的纪念。
日前,记者在位于深圳福田区一个住宅小区的王开罗家里,见到了这台钢琴。打开用床板做成的琴盖,在悦耳的琴声中,听王开罗讲述了他的音乐梦和一位慈父对女儿深深的爱。
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
今年65岁的王开罗是江苏徐州人,从小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上小学时,他就能自己做木头手枪、短剑、推铁环等玩具。对什么事情他都好奇,成年后,他自己做过自行车,会摇头的电风扇。正是对机械制造有着过人的天斌,王开罗后来到机械厂成为了一名机械工。
受姐姐的影响,王开罗自小就喜爱音乐。他告诉记者,当时学音乐,社会办班都不要钱,文化馆还免费发谱子。王开罗家境并不富裕,没有乐器就自己动手做,从简单的笛子、口琴到二胡、柳琴、吉他,都是自己做的。在学习班里,王开罗的乐器是最差的,但他却是学得最认真的。他还参加过徐州市夏季音乐会,和众多的专业音乐人一起同台演出。
为女儿学琴摸索做琴
1969年,王开罗的大女儿小蕾出生了。作为父亲,王开罗从女儿出生起就开始考虑她的教育问题。当时已在自学声乐的王开罗,开始接触钢琴,他认为钢琴是乐器之王,决定让女儿学习钢琴。
可是那个年代,钢琴是奢侈品,一架上海产聂耳牌钢琴售价1200元,而王开罗夫妻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才60元,买一架钢琴对这个家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王开罗不甘心。“一穷二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受的教育。我想,钢琴不也是由机械组成的吗,我可不可以自己做一台呢?”一天,他在一家文化用品店里发现了一个5组60个键的小钢琴,于是就每天到店里去弹,去琢磨。
1974年,大女儿已经5岁了,王开罗觉得不能再等了,否则会错过女儿学琴的最好年龄。于是,他开始动手做第一台钢琴——5组60个键的小钢琴。做琴的时间完全在工余,当时,他每天一下班就动手做琴,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又继续做。邻居们都说他是异想天开。但,奇迹发生了,只用了一年时间,这台小钢琴做成了,音色还不错,女儿终于在小钢琴上开始了她的音乐之路。
历时七年做出标准钢琴,他把琴命名为“LOVE MUSIC”
很快王开罗就不满足了,因为他嫌小钢琴只有60个键,没有高音和低音,女儿学琴不够用。受第一架小钢琴成功的激励,王开罗决心做一架88个键的标准钢琴。
比起小钢琴来,标准钢琴做起来难度大多了。但王开罗是个有钻劲的人,决定一件事就会认真到底。当时,市面上关于做钢琴的书只有一本前苏联出的《钢琴制造》,光靠一本书的理论指导根本不可能做出钢琴。王开罗有位朋友是个音乐老师,学校正好有一架聂耳钢琴,他就天天跑去看,偷偷地打开面板,仔细地测绘各个零部件,最终画出了做琴的图纸。
图画出来了,要做也还不容易,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光是凑齐做钢琴的材料就是个难题。“键盘要用松木做,松木轻巧不容易变形;击弦机要用色木做,柔韧性好,声音好;音板要用松木做,这样能够保证反射声音的响亮浑厚;外壳是用水曲柳和柞木做的……”王开罗打开琴板,指着钢琴的各个部位向记者细说着:“当时买木头要木票,我们找了很多关系才拿到木票,还有粘剂要用鳔熬的才牢固,那也是托了很多人才找到的。”
打开王开罗自制的这架钢琴,很多细节上你都能看出这是纯手工制作的。比如,钢琴后面有很多钉孔,仔细一看这原来是一个床板做成,这是因为当时做钢琴面板的材料不够,王开罗索性把床板拆下来用。还有钢琴挂弦的钢架,比一般的钢琴要多一截,那是因为琴厂生产的琴,钢架是一个模子整体浇铸出来的,而王开罗不可能造模子,就只能用几十块钢板自己焊接钢架。一架钢琴琴弦的拉力总共加起来有8到10吨,刚开始焊接的钢架承受不了那么重的拉力,王开罗又进行了改良,于是就多出了一块。再仔细一看,榔头枕、制音毡本来应该是呢做的,现在都变成了毛毯,还有攀带也是用墨绿色的解放鞋鞋带来代替的,这些都是当时物资短缺年代留下的印记。
做一架标准钢琴,真是不容易,光钢琴的“心脏部位”击弦机就有8000多个木制构件,那全是王开罗一个个慢慢磨成的,而且为了音色,精细度要求相当高。
慢工出细活,这架琴,王开罗天天做,做了七年,终于在1981年做成。看着自己的成果,他心里很高兴,在琴上郑重地刻上了“LOVEMUSIC”的牌子。
一台琴引导三个女儿走上音乐路
“这台琴除了低音部分稍显缺憾之外,高音和中音都相当棒!”深圳一位专业人士试过这架琴后如此评价。
在王开罗家,记者见到,除了这台钢琴,还有三台钢琴,那是王开罗三个女儿的琴。用自制的钢琴,王开罗将家中三个女儿都引上了音乐之路。大女儿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现在澳门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二女儿在日本京都教育学院学的也是音乐,小女儿也精通钢琴。
日前,王开罗决定将这台伴随了他们家二十多年的钢琴捐赠给深圳博物馆。他告诉记者:“音乐改变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命运,孩子们因为音乐在深圳找到工作和生活的位置,我也到深圳安享晚年。这台琴也能反映改革开放中我们普通市民的一些生活的印记,因此,我决定把它和设计它的图纸捐给博物馆改革开放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