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考几级了?”每年七八月份,这句话几乎成为家长们见面时的问候语。近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组织的2007年暑假在津校外音乐水平考级以及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天津音乐学院组织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在天津市开考,吸引了大量学艺儿童奔赴考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市教委出台“社会艺术考级与升学不挂钩”的政策后,近年来天津市参加钢 琴、声乐、舞蹈、绘画、打击乐等艺术考级的考生人数不减反增,并且考生出现了低龄化趋势。对此现象,艺术教育专业人士指出,“考级神童”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眼下的“学艺热”具有较浓重的功利色彩,家长的功利心很可能导致孩子们的艺术生命过早凋谢。
调查:超九成孩子都有“特长”
日前记者在天津市和平区一所小学做了一项调查,内容是让三年级的孩子写出自己的特长。结果在全部92名学生中,只有4人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而其余88名学生都填上了钢琴、古筝、萨克斯、绘画、书法、舞蹈等特长项目,其比例达到96%。
记者发现,有的孩子甚至一口气填了三四项特长,有的孩子艺龄已有六七年了。然而,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所学的艺术项目,只有三四个孩子可以无需父母督促而主动练习自己的艺术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家长送子学艺主要出于以下四种原因:有的家长自己喜欢某一种艺术,希望孩子圆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有的家长把学习艺术视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出路,希望通过考取艺术特长生等方式在升学中获得优惠政策;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艺术天赋,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艺术家;有的家长则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加以培养,希望孩子能身心愉快地健康成长。
问题:速成“神童”弊大于利
艺术教育专业人士一致认为,艺术教育不应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素养。著名钢琴教育家刘诗昆曾表示,对于99.9%的孩子来说,学习钢琴是他们基础教育中应有的重要内容。普及的第一个意义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第二才是在此基础上出钢琴家。
然而近年来,考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考级神童”逐年增多。据了解,目前9岁孩子考下钢琴9级、8岁孩子考下小提琴8级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低龄考生追求在考级中“炫技”,选择远远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高难度曲目,让身为评委的专家和教授感到十分意外。“就好像小孩穿了大人的衣服,感觉怪怪的。”一位评委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考级神童’都是短期速成的。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考级成功,一年下来只让孩子练考级涉及的规定曲目,其余的什么也不让孩子弹,结果就是证书到手了,孩子却产生了厌倦心理,这对孩子的学艺影响很大。”
“这种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弊大于利,往往会促使孩子的艺术生命早早终结。”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小号考级评委陈锐认为,“考级都只是为了促进孩子进步、提高,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学习艺术的目的。”
陈教授表示,“考级神童”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眼下的“学艺热”具有较浓重的功利色彩。“有不少家长急功近利,把考级看成捷径,使得考级‘变了味’。我们应该警惕‘伤仲永’的悲剧再次出现。”
新闻故事
9岁“神童” 过级只为不再弹琴
“这次如果我能考过9级,以后就可以再也不练琴了吗?”日前,在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艺术考级报名现场,刘骁楠这样问自己的妈妈,妈妈却有些语塞。
别看骁楠年纪小,然而9岁的他如今已有6年的琴龄了。他3岁学琴,6岁开始考级,第一次就考过了3级,然后7岁考过6级,8岁考过8级,今年他的目标就是拿下钢琴业余考级的最高级别——9级。骁楠告诉记者:“我最讨厌过暑假了,为了考级,每天都要练8个小时的琴!”
暑假里,骁楠每天早上7时30分起床,练琴时间是8时至12时以及下午2时至6时,中间可以有短暂休息,不过休息时间必须要在晚上补回来,以保证8个小时的练琴时间。正是在这样的“魔鬼训练”下,骁楠才得以在考场上一次次考级成功。可以说,骁楠获得的一份份证书,都是用他的休息、游戏时间换回来的。
骁楠妈妈告诉记者,这孩子从小对音乐就特别有感觉,所以家里不惜血本送他学钢琴。“我倒不指望他真能成为钢琴家,就是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将来升学、就业可以多一个筹码。”这位妈妈得意地讲起自己的“教子经”,“每次考级都要力争成功,因为小孩子一旦失败就会对自己没信心。”为了帮助儿子备战考级,骁楠的父母每年都会花大价钱请老师陪练,专攻考级曲目,研究考级技巧。
然而令骁楠妈妈有些尴尬的是,当记者问骁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小家伙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考级过关,这样就可以不再弹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