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始称“打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根植于安徽省凤阳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有“东方芭蕾”之美誉。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清新之词取代了庸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改革开放后,国际友人访问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凤阳花鼓作为友好使者接待了他们。人们用凤阳花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变化,也唱出花鼓人内心由痛苦到幸福的变化历程,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安徽民间小调《凤阳花鼓》是“凤阳花鼓”的另一代表曲目。曲调在四个规整乐句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补充句,接着又有一个相当于“正词”乐段一半的衬词段落。与另一首不同的是,它的一、三乐句结于“Sol(5)”音,二、四乐句结于“Do(1)”音,相互间形成五度关系。而补充句及整个“衬段”则全部结束于“Do(1)”音,具有稳定感。“衬段”的另一个特征是一小节为一个律动单位的短小“句幅”结构,这种结构增加了后半段的急促感和跳跃性,与前半段平缓的歌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