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评委不约而同认为选手不要光顾着炫技,要选好曲,要感动人
如何才能在这一高手如云的赛事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有些选手届届参赛却没什么突破,参赛有什么“讲究”甚至“诀窍”?本报记者采访了金钟奖声乐、钢琴和室内乐的众位评委,请他们为铩羽而归的选手、剑指两年后的选手指明方向。
钢琴组
评委会主任鲍蕙荞:
今年的选手更成熟,主要表现在综合能力的提升。进入决赛的6名选手不仅基本功过硬,在国内选手一向欠缺的音乐理解上也有明显进步。
评委会委员吴迎:
今年的比赛中有几点值得关注,很多选手是从海外学成归来,他们对钢琴的理解和西方曲目的把握更显成熟。比赛中,有的选手爱炫技,但就我个人而言,炫技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好的钢琴演奏不是要震动人,而是要感动人。炫技可能会让观众听得很有精气神儿,但它可能对钢琴演奏的信仰还不甚理解。
室内乐铜管木管组
评委会主任于海:
铜管在以往是弱项,今年铜管的进步非常大。但五人之间的默契程度还不是很高。
评委会委员张海峰:
有些组配合的时间短,所以默契不足。室内乐作为新项目第一次参加金钟奖,能吸引专业院校的老师组队与学生同台竞技,这种精神值得鼓励。希望职业演出团体也能够多参与这项比赛。
声乐(美声)组
评委会委员关牧村:
本届比赛选手声音很好,但有的选手在歌曲内涵和情感处理上不够细致,大概和年轻选手的经历有关。选手的选曲很重要,有些选手爱选大而难的作品,三段都很长,评委听了特别累。其实选手应该选些长度适中、韵律感强的作品,既要有技术性也要有艺术性,才容易打动观众。我想强调的是,成功不是看一场比赛的成败,而是要看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如何增加音乐修养,不断进步。以前在比赛中获得金奖但最后销声匿迹的选手不少,但有些歌手以前只在比赛中获鼓励奖,现在一样活跃在歌坛。
评委会委员殷秀梅:
唱美声不能用话筒,美声有很多大作品需要有体力的支撑,不够力气是唱不了的,更别说出好声音了。这次来参赛的几个女选手超瘦,声音听起来明显比较弱。唱美声如果体力不好,唱得太勉强,时间长了,嗓子也很容易唱坏。所以选手要在这方面注意。另外,选手选唱外国歌曲的比较多,但要成为中国的歌唱家,一定要加强练习中国作品。
评委会委员袁晨野:
选曲很重要,不一定要高难度、大曲目和飙高音,而应该选自己力所能及的。金钟奖不是一首定胜负,三轮比赛七首歌曲,对选手的检验应该是全面的,一定要发挥稳定、选曲合适。另外,舞台经验非常重要,从这次比赛的情况看,三轮都发挥稳定的较少。有的选手第一轮比赛感觉还挺好的,但第二轮或多或少就出现声音、音准、忘词等问题,而有些选手甚至出现练习过多嗓子出问题的情况。所以,此次比赛成绩不理想的选手,之后应该多点参加演出或模拟比赛。
评委会委员郑咏:
我已经做了几届金钟奖和青歌赛的评委,有些选手每次比赛都是那几首作品,尽管现场表现也算不错,但我是不会给太高分的。金钟奖的选手都比较专业,所以,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必须换新的、合适的曲目。如果10年都只会唱那几首,每次比赛都没变化,有时甚至不如之前唱得好,怎么可能得高分?
声乐(民族)组
评委会主任吴雁泽:
选手的耐力和持久力不够,一共要唱三首歌,一般第一首都唱得很好,第二首还可以,到第三首就没劲了。希望选手在平时的歌唱技术训练中下更多的工夫。
评委会委员张也:
有的选手一味地模仿某些名家的演唱风格,没有自己的创意和理解。选歌很关键,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依据个人的自身条件,例如,有的歌手声音很纤细,外表很柔美,却喜欢唱大曲目;还有些选手激情用得不是地方,唱小曲目的时候也用大曲目的激情去表达,这些都让评委觉得“不搭调”。
评委会委员吕继宏:
有些选手选曲太单一,都选择经常获奖的大作品来唱,却不顾及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风格。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宽一点,挖掘更具民族韵味且鲜为人知的好作品来唱,增强曲目的新鲜感。此外,一些选手在舞台上的表现不自然、不放松,总感觉他们心理压力太大、想法太多,好像都是奔着夺奖来的,这样不好,影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