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柯蒂是当今世界上录音最多的钢琴家之一。在美国与加拿大的音乐圈内,柯蒂享有崇高的威望,《美国录音指南》称赞他说,“很难说人们是惊异于贝多芬还是柯蒂,因为他们几乎合为一体。”他举办音乐会的足迹遍及欧洲,以及新加坡、中国、日本等国,与纽约爱乐乐团、国立交响乐团、城市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美国主要交响乐团都有过合作。
对作品的过于了解,会使得你对整个音乐的理解受到损害
让-波尔纳·帕米耶先生的演讲非常动人,在他刚才的演讲中提到了那么多位出色的音乐家,他跟他们都合作过,我也跟其中的一些著名音乐家有过同样的合作。我的演讲会更基于一个基本的层面,就是来讲讲音乐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良好素质,才能提高他的钢琴演奏技巧,才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以自己学习新曲目的方法作为切入点来进行阐释。学新曲目之前,我们都先要对音乐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有的人是通过听录音来熟悉音乐的。我在真正学会一段音乐时,我会把它分成几个片段,然后从最后一段开始练习,而不是从第一段开始。
当然这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找一个比较短的段落开始,这样我就可以真正地、认真地、从容地对它进行学习。有时候我会坐在钢琴前3个小时、5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我找到其中一个段落,然后通过记忆把它背下来,再把所有的演奏技巧的问题解决掉,一次性地把在技能方面的挑战都应对下来。而学得快、记得牢的窍门,就是不断地复习、复习、复习。
下面我想谈谈为什么要从最后一个段落开始学习。当然,有几个原因。最后一段比如说是第十段,我学了第十段之后会回过头学第九段,当我学第九段的时候,我就会把第九段跟第十段连起来演奏,这是对第十段的复习。如果我从第一段开始学的话,我会非常着急地往下演奏,如果你要复习前面的段落的话,就会比较受挫。比方说,在学第二段的时候你要重新回去复习第一段的话,就会觉得比较受挫,但是如果你从最后一段开始,就会成为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你会很自然地对它进行复习。
还有一个原因。一般你用传统的方法来学习的话都是从第一段开始,然后如果出现了问题你就把它解决掉,如果你非常了解第一段,那么再往后演奏的时候,你对这个作品的过于了解,就会使得你对整个音乐的理解受到损害。如果你觉得对音乐的理解应该是逐步增加的话,就不如从最后一段开始演奏,也许这是一个心理作用吧。从最后一段开始,可以鼓励你更多地从底部去了解这个音乐,所以你在学第九段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第十段,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很自然的连续性。如果我先学第一段再学第二段,同时要反过头去复习第一段的话,我就会觉得整个过程不够愉快。
关键不在于背谱,而是要去了解音乐的特点,研究如何使得它更有感染力
记忆也是很重要的。很多音乐大师不喜欢把谱背下来,贝多芬就喜欢看着谱来演奏。当然,大师们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莫扎特就喜欢把谱背下来,这样他对整个音乐就会有很好的控制。讲到背谱,我觉得在今天可能受到了过度的重视,即使像莫扎特这样的大师也不是一直进行背谱的,只有对于喜欢的音乐他才背谱演奏。
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背谱,而是要去了解音乐的特点,研究如何使得它更有感染力。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心去触碰音乐,要用整个身体去体会它。
如果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弦的话(用手比划拉小提琴的样子),我就会一直地按压它。比方说,你要让小提琴的主弦不断地振动,那你也不能永远地按着那根主弦,只有张弛有度,才能够演奏出音乐来。所以最要注意的是音乐带给你的一种张力,一种连续感,这可以大大地降低它给演奏者带来的压力。
我弹奏钢琴已经有很多年了,手腕从来没出现过技能上的障碍。所以我认为,琴弦张弛当中的调节能否做好很重要。我写电子邮件的时候,如果在电脑上工作两个小时,手就酸得不行了,因为我时时举起手臂来都会很紧张。电脑的键盘按下去完全不是音乐的琴键按下去的那种感觉,按音乐的琴键,你可以从身体上感觉到音乐带来的冲击力。对于钢琴这样一种间接振动的乐器,你不是直接触碰到振动的琴弦,所以我们在弹钢琴的过程当中,要让自己感到是在用力地按压那个琴弦,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一点,就会非常的愉快。弹钢琴弹了6个小时我是不会累的,但如果是玩电脑两个小时,我的手就不行了。
如果音乐版本不足以告诉我们所有的音乐细节,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想想作曲家的意愿
接下来我要讲讲音乐版本的问题。
在中国,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最好的音乐版本,但是我的大师班里的一些学生,他们持有的音乐版本实在是太糟糕了,这些音乐版本可以说是“残疾”的。
贝多芬的作品是比较特别的,他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音乐家,他希望把他的音乐用独特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贝多芬的版本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每一个版本都不是完美的,因为不可能达成完美。贝多芬会写一些“Dot”(编者注:附点)或“Stroke”。他曾在自己写的一封信中表现得非常愤怒,他在信里面说,我今天早上一直在跺脚,我对这个录音棚非常的愤怒,因为他们录音的版本跟我写作这个音乐时的意愿是完全不符合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要讲一讲。我的老师以前没有教过我这点,这其实是个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莫扎特的音乐里面,他的音乐是很清晰的,因为莫扎特也使用“Dot”和“Stroke”。他有时候用半调、全调来进行“Stroke”的写作,所以这个“Stroke”在我的意见当中,在一个完整的版本里面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有五个音乐评论家就“Dot”和“Stroke”写过专门的论文。所以我百分之百地坚信,“Stroke”相对“Dot”而言更为重要,海顿写的音乐里面很少有“Dot”,他写的基本上都是“Stroke”。在莫扎特的音乐里,他会同时用“Dot”和“Stroke”,而且用得同样多,所以他的音乐是与众不同的。
如果这里有一架钢琴的话,我就可以给大家演示一下。我唱给大家听听,我唱得不太好。(在演讲台上一边哼唱乐曲,一边解释说)这里有三个“Stroke”,这里的“Stroke”一定是要延续时间比较长的,这样演奏才合理。我发现在我的教学班里面,很多学生在弹琴的时候按压琴键的时间太短了,这就使得音乐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来,音乐里面蕴含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来。
在贝多芬的作品里面的问题就是,他的“Dot”和“Stroke”是混合的,而且他写得非常模糊,很难进行区分,所以读起来非常难,很难看清楚。同时他的作品前后也不是很一致,在一些协奏曲里面,他有时用“Dot”,有时用“Stroke”,但是他写得太模糊了,让人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他在有些地方写得很清楚,比如说在《第九协奏曲》里面,这里有很多打点的半音,当然这里听起来不是音符声音,很短的。即使在贝多芬很好的音乐版本里面,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艺术本能和敏感度来了解他们的音乐,而不是仅仅从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它。贝多芬作品里面的“Dot”,有的时候可能是点,有的时候不能理解为点。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音乐大师们的音乐版本不是很完美,不足以告诉我们所有的音乐细节,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想想作曲家的意愿,而不要去受音乐编辑师的影响。谢谢!(全场鼓掌)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