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四小组的组长候莲娜老师向金铁霖教授、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敬意,并代表小组感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给予这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第四小组的老师在讨论中非常热烈,谈到了很多的感想,也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
一、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向多元化发展
有代表认为本次研究论坛中提出的“中国民族声乐”可考虑提为“中国声乐”,这样的提法最能体现多元化的议题,意义深刻。“中国声乐”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更长足、更高层次的发展,如何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是否是中国声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呢?
二、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材,教材使用中着重选择地域性、风格性作品
老师们认为应该因材施教,曲目的难易程度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并应该加强对作品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如何加强戏曲、曲艺、民歌、民间艺术的传承
第四小组的老师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声乐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应该深入民间。有的老师还认为,声乐演唱方法的学习是基础,但摆脱演唱方法对表演的束缚,向民间学习,多演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用情演唱的歌曲是更高境界。
四、我们组有老师认为,金铁霖教授的课程很有启发意义,金铁霖指出了民族声乐如何加强理论研究的问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艺术也是多元化的艺术,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了教育家、艺术家、声乐同仁等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科学的体系。这是里程碑式的心血和贡献。而“中国声乐”的理念的提出是凝聚中国声乐工作者的整体力量形成的,它预示着“中国声乐”立足于多元化的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世界的时刻机不可失。因此有老师认为:“中国声乐”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时代的需求,它必将促进和服务于“中国声乐”的发展。并且,应当从青年人抓起,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自己动手写下来,日积月累。理论来源于艺术实践,理论必将促进和服务于艺术实践。
相关链接:【专题】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