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玉老师主持的第二组围绕中国民族声乐的讨论中,各位老师对中国民族声乐如何更好的向前发展作出了各自的阐述,内容深刻具体:
一、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多元化发展
讨论中,郭祥义教授分别提出了“进步”与“不乐观”的双重论述,体现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是向前向上进步的,同时也是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的。郭老师强调中青年教师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传承与进步,同时也指出,在近年比赛中看到了选手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的大跨度进步,中国音乐学院要努力增强与各地方的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扩大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逐渐减少与不太发达地区教学情况的差距。因此大家都应该毫无保留的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及教学的普及做出贡献,使民族声乐呈现出更加可喜的繁荣景象。
艺术的多元化是时代的产物,不可扼杀,例如邓丽君;艺术的多流派是好的,要正面接受,以戏曲流派为例。在多元化的的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中,“土洋之争”无益。横向的借鉴重要,纵向的传承也不能丢。
二、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材
在教材的合理运用上,更应强调规范化、系统化,从打基础做起,不要一味“贪大”;能力的训练要逐步提高,初级→中级→高级,宁愿保持,不走弯路。讨论中,小组成员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如声乐技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加强声乐课堂笔记的重视等,“声乐的学习要‘入心’”。
三、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借鉴传承
风格性的民族音乐应当得以借鉴和传承。例如中国音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设有正音、曲艺、豫剧、京剧和昆曲及合唱教程等。有的老师提出,近年来此类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了此类文化知识的汲取。丁雅娴老师提出借鉴的同时要继承,老一辈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见证了民族声乐教育多年来的发展,他们优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一辈辈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规划与构想
讨论中分别从打分环节、参加院校的选择、比赛的规格水平和含金量等几方面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为今后比赛的更加完善和顺利共同努力。
在小组讨论中,每位老师的发言很具感染力,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教学问题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中国音乐学院的戴滨老师对老教师,老前辈的丰富经验感慨道:老教师对民族声乐的“大爱”,毫无保留。作为青年教师要“秉传”,先秉后传。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丽红老师也提出教学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要因材施教。
相关链接:【专题】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