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京剧装扮的“大花脸”,又有昆曲扮相和现代装扮混为一体的两组李香君、侯方域,中西、古今多种元素将在舞台上打破古今、中西、时空的界限。12月5日,继青春版、传承版、精制版、折子戏版等之后,昆曲《1699·桃花扇》的第九个版本——无伴奏合唱清唱剧将在深圳音乐厅上演。
清唱版《桃花扇》的辑词、谱曲是著名作曲家廖乃雄,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他根据传统昆曲表演形式与西方传统的无伴奏合唱相融合,创作而成的演出形式,届时将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近百人进行超大型无伴奏合唱,带给观众不同于前的昆剧欣赏感受。
该剧总共有八首曲子,辑词、谱曲均是廖乃雄的手笔。届时将有三位独唱演员张璋、张雨晨、王佳分别演唱李香君、侯方域、史可法的唱段,并由《1699·桃花扇》的男女主演罗晨雪、张争耀进行昆剧表演。
褪去热闹体会昆曲之美
“昆曲最大的魅力是一支清笛在旁,唱者韵韵泱泱的唱出的一缕清音,美得彻骨。越是没有大型乐队伴奏,昆曲越是能张扬出它清、美、雅、孤的境界。这次是无伴奏合唱清唱,褪去了热闹的钹儿铙儿齐响,更能体会昆曲的美……”2008年,清唱版《桃花扇》曾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演出,立即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那次演出选取了《拒媒·守楼》、《寄扇·题画》、《誓师·沉江》等剧本中重要的场景,表现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唱者借助西洋合唱中的和声、复调手段,以及混声合唱、小组唱、领唱合唱等形式,将《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昆曲的柔艳缠绵在无伴奏合唱中被层层铺开。这种独创的大型百人无伴奏合唱团及昆剧表演同台演出的形式,使中西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强烈对比和美感。
有乐评人欣赏过演出后评价说:“这出《桃花扇》颇有当年黄自先生清唱剧《长恨歌》的遗风,甚至可以与之媲美。中国古典文学的秀丽之美,在清唱剧这种西方音乐体裁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回味时忽然发现另一种美,一种淡然的素净的美。”
《桃花扇》特别适合无伴奏合唱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长恨歌》。
清唱版《桃花扇》的辑词、谱曲是著名作曲家廖乃雄,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在谈到自己这次“中西合璧”的创作时,他说:“我自十一岁时跟父亲读《桃花扇》后,一直对此剧极其倾心,曾想写作一部歌剧《桃花扇》,可是这梦想在现实条件下只能属于空想”。
对《桃花扇》倾心多年的廖乃雄2007年偶然地在南京看到了昆剧《桃花扇》的演出,欣喜之余,决心将它改写成一部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接着又去向昆剧唱腔的音乐设计者孙建安先生讨教,并获得了全剧唱腔的乐谱和录像,从而得以进行深入的学习后立即动笔。“在创作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从一开始,我就抱定宗旨:对昆剧原作以及昆曲音乐不求全似与形似,而只求神似;因为完全‘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太似,不如去听原来的昆曲;不似,就势必会舍弃昆曲音乐的精髓”。
《桃花扇》这样一部史诗式的巨作,刻画得如此精微、细腻、哀感动人,特别适合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和风格去体现。“《桃花扇》原作中有四段最使我倾心:《哭主》、《守楼》、《沉江》和《余韵》。《哭主》和《沉江》刻画两位英雄人物的壮志与痛史,沉着、感人;《守楼》极富艺术性地刻画出类拔萃的红楼烈女李香君,《余韵》借柳敬亭和苏昆生这两位可敬可爱、刚直不阿的民间艺人之口,淋漓尽致地道出亡国之恨与兴亡之感,描绘得无比精微、深刻。为此,我也在清唱剧中将这四段作为重点,力图通过音乐达到同样的刻画效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腾讯声明:频道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