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巍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大提琴水平一直落后于小提琴。直到新时期后,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大提琴家在国内外乐坛崭露头角,局面才有了改观,秦立巍就是这批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
秦立巍生于1976年,早就是获奖“专业户”:全澳青年音乐家大赛第一名、英联邦最佳音乐家、法国罗斯特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特别奖、美国纽约“诺布尔格”国际比赛第一名、莫斯科第十一届柴科夫斯基大提琴比赛银奖……秦立巍17日在深圳演奏埃尔加,我早早走进了音乐厅。
音乐会的开场曲——歌剧《命运之力》序曲一出手就“当惊深圳殊”。乐曲虽短,但效果极佳。卡拉威的双大提琴协奏曲同样让人惊喜。
秦立巍登场了,映入眼帘的他,小平头、便装,全无音乐会台上常见的某些“家”的派头,但其举手投足间依然透出不俗的气度。
埃尔加的协奏曲是秦立巍的绝活,奏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只见他手臂轻舒,一个带着醇厚情韵的三和弦便稳稳粘到了那把因受澳大利亚政府嘉奖而得以无偿使用的“瓜奈利”古琴上。跟着呈现的三个三和弦,滋润、饱满、深沉,鱼贯进入耳鼓,直透心底,让人动心又动容。当年,演奏大师史塔克在地铁广播里听到女大提琴家杜普蕾的“埃尔加”录音,深受感动,赞美说:“这可是用生命演奏出来的啊!”这话借用在秦立巍身上,我觉得也很合适。
秦立巍接下来的表现也十分了得,几个乐章的慢板、快板,演绎得都很得体。在乐队巧妙的烘托下,大提琴时而如梦中呓语,时而如铁骑突出;时而如挚友促膝的深情倾述,时而又带着些苍凉的人生感伤……琴拉到此等境界,不仅需要扎实的“童子功”,更需要对作曲家身世和作品内涵有精准的把握。我近年来在音乐讲座中,总建议听乐者要拨冗翻翻作曲家小传,“查户口,问时代,作品密码迎刃解”。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