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史可查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古琴不仅是一种演奏音乐的乐器,它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申遗成功,直接改变了古琴的生存环境,这种一度濒临灭绝的乐器重新焕发了青春。
2001年起,文化部授权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操办民乐考级,古琴也被列入民族乐器考级项目之一。古琴考级,激发了人们学习古琴的兴趣。古琴专家李祥霆认为,古琴考级是社会文化的需要,对古琴艺术的普及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青介绍,古琴自“申遗”成功后持续升温,各种年龄层次的习琴者皆有,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五岁幼童。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古琴”大家庭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各地琴社纷纷成立并积极开展雅集活动。1929年创立的南通梅庵琴社,2004年2月再次复社。梅庵派琴家刘景韶和程午嘉于1986年发起的梦溪琴社,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过多次古琴专场音乐会,古琴“申遗”成功后活动更加频繁,该琴社积极参加在成都、北京举办的古琴国际交流会;虞山派的常熟虞山琴社、浙派的杭州西湖琴社、吴派的苏州吴门琴社、南京幽兰古琴艺术中心……也都积极开展着传播古琴文化的活动。
古琴“申遗”成功不仅在全国兴起了古琴学习热潮,也带动了各地古琴制作行业。扬州是国内古琴生产的重镇,有二、三十家古筝厂同时也在制作古琴,专门制作古琴的琴坊也有十几家。早在1992 年,扬州搞了一届古琴邀请赛,从那以后,古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古琴厂家增多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使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上学习古琴的热度。
然而,随着古琴热的兴起,关于古琴的争论也随之而来。有琴家指出,如果失掉古琴的本质精华而迎合观众的习惯,为求舞台演奏效果而丢弃古琴静美清雅的本性以及涵养品性,那么古琴的形式虽在,但它其实是死掉了;也有专家对此论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走向舞台,不走向观众,古琴就无法生存下去。古琴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化为一种‘娱人’的乐器”。古琴考级制度也招致了不少传统古琴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古以来古琴的传承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古琴是修身养性的东西,文人之间讲究的是以琴会友,讲的是交流,没有高低之分,无所谓技巧,无所谓音乐。古琴本就生存于民间,音乐厅扩音器里传出的是‘走味’的琴声”。还认为“三五知己操琴会友,这样的琴声才悠远,古琴才能保持它的内涵”。
李祥霆说,古琴现状分为三类,一类是神秘类:认为古琴不是乐器是道器。把古琴说得神乎其神,让很多人对古琴望而生畏;另一类是玄虚类:认为古琴应该轻微淡远,故弄玄虚,这种观点让人对古琴敬而远之;再一种是艺术类:把古琴视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是成熟的、活性的、充满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李祥霆认为,艺术类才是古琴健康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