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是汉、瑶、彝、苗、景颇、布依等族吹奏乐器。以牛角制作,历史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和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牛角:汉、瑶、彝、苗、景颇、布依等族吹奏乐器。历史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和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牛角多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作,规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长40~70厘米。将牛角尖端磨锯平,中心钻孔与角内腔相通,孔,装上木制吹嘴。也有通体用木制的。
演奏牛角时,既可双手持角身吹奏,也可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牛角音色浑厚悠扬,可以独奏。湖南地区现尚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过拗》等牛角曲调,吹奏时用锣鼓伴奏。
广西瑶族所用大牛角最富特色,瑶语称“纠”,长60~70厘米,以泡桐木管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角口与用“那膏”树胶制成的管口相粘连。除可独奏外,常与铜鼓、皮鼓合奏。广西融江流域瑶族的牛角,以天然水牛角制作,瑶语称“姜”,用于丧乐。
贵州彝族牛角,叫作“孩过”,用于喜庆、丧乐。湘、黔边界苗族牛角,发音悲壮,用于集会。布依族牛角,发音低沉,用作集合信号。此外,还有的地区用铜、锡等金属仿制的“牛角”,用于宗教法事。
另有一种牧童所吹的小牛角,用树皮作哨,置于牛角细端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