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制口弦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
竹制口弦用质坚干透的竹片削制而成,关于它的制作在清代史料中有详细记录。据《维西见闻记》记载:“口琴,竹片为之,长四寸,阔三分,刳虚之,而中存一线之篾为弦......弦寄其间。如是者三,具弦粗细等而下。”
彝族的大型竹口弦,长1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小型的长6厘米左右,宽1厘米。
傈僳族的长15厘米,宽1厘米。制作时,采用坚硬的楠竹片,用锋利刀子刻薄竹片,并在中间三面接空刻出簧舌,簧舌长度为弦片的3/5,宽为1/3。弦的片头削尖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
竹口弦的簧舌和风琴的簧舌相似,簧百舌的首部宽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黄舌的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弹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音响低沉,音色优美动听,这是竹制单片弦。
如将多个单片弦的柄端钻孔穿绳,就成为竹制的多片弦。每副多片弦由2~5片音高不同的弦片组成,弦片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厚薄,如在簧舌的首部或中部点以峰蜡,也可使相同的簧舌发出较低的音。
口弦制作简便,容易演奏,尤其在西南、台湾和海南等竹材丰富的地方,竹口弦更是广为流行。在彝族不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有一副口弦,用一个精致的小竹筒盛装,挂在胸前,休息时便取出弹奏。由于口弦音量小,通常是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相互倾听,在夜静的时候弹奏,声音较为明亮,距离稍远的地方也能听见,泛音尤为清晰,优美动听。
二、金属口弦
金属制口弦,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子弹壳来做的,常见的多为树叶形或长条形。
彝族的叶形铜口弦,长4~6厘米,叶尖一端呈橄榄形,最宽处有1厘米,口弦的两边簧框构成叶柄。簧舌呈三角形,长1.5~2厘米。单片的铜口弦也按音高组合成多片弦,穿在一起演奏。
傣族的金属口弦。小巧玲珑,簧框用铁制成,簧舌使用铜片,尖端翘起,发音清脆、明亮。
锡伯族的口弦,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簧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铜片或薄钢片制成。
柯尔克孜族的口弦与锡伯族的相同,但形体稍小。
景颇族有一种非常小的金属口弦,长度仅3厘米,吹奏时只能用牙齿夹持。
黎族的金属口弦,用铁片或铜片制作,呈窄长三角形,中间开出三角形长舌。高山族的口弦,除有竹制和金属制的以外,还有用竹子做框、金属做舌的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