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之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人公认的"音乐之都",一提起它,让人想到的是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的 ,维也纳同时也是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只要看一看这些数据介绍,就可知被称为"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当之无愧了:全城30万架钢琴,平均5个人一架;每年1000多场音乐会 在此举行;所有的餐厅、饭馆如果没有一支乐队,那是难以想象的事;全民音乐教育,全市半数 的小学生接受过音乐训练;公共帷⑶斓渖踔琳嵋椋崆盎岷笠恢Ч诺淅智夭豢缮伲怀?内保存有40多位音乐大师的故居和遗迹,处处可见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的塑像。如果您想听听音乐,只需拨通电话号码1590。
2:音乐节之都
为了纪念音乐天才莫扎特诞生164周年,1920年在奥地利的边境城市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音乐节,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并且专为音乐节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音乐大会堂,使萨尔茨堡成了世界音乐的信息中心。
3:歌咏之都
世界最大的露天歌咏场建于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可容纳3万人同台演唱,20万人观赏,万人同台唱歌咏,那场面十分壮观,堪称歌咏之都。
4:乐器之都
您知道世界第一架真正的手风琴诞生在哪里吗?答案是德国的一座人口仅1.2万的小城--特罗辛根。到现在,绝大多数居民海是以乐器制造为生。特罗辛根生产的手风琴、口琴、低音黑管、萨克斯管、电子乐器等质量优良,畅销世界各地。
5:竖琴之都
竖琴是爱尔兰的国徽图案。由此可知竖琴之都自然是柏林了。柏林是竖琴比赛的中心,每年大大小小的音乐和戏剧节都会在这里举行,市民在公园里大弹竖琴,盛况空前。
6:公园音乐会之都
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每逢星期五至星期日,准时分别在几个大公园举行音乐会,风雨无阻,而且一律免票入场 。这就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公园音乐会的特色。市民和游客边乘凉边看表演,座无虚席。公园音乐会之都就是马尼拉。
7:街头音乐家之都
法国巴黎是一个浪漫的城市,在城市的街头处处可见音乐家在为人们献艺。地铁站则是聚集的焦点,从早上7点到深夜都有演出,甚至在列车上也常常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热衷于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这已经成为巴黎街头一景。
8:乡间音乐之都
塔姆沃思是澳大利亚的一座山城,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乡间音乐节,每届10天,届时热闹非凡,来此观光的游客比当地居民还多,是名副其实的乡间音乐之都。
爵士乐各大流派
尽管现代的唱片界有时将爵士乐划分为传统爵士乐和现代爵士乐两类,其中传统爵士乐是指采用了4/4拍的行进性的管乐队演出相关工作的爵士乐,而现代爵士乐是指采用了贝斯演奏跳舞音乐的爵士乐。这种划分有时会显得毫无疑义,如果那这种标准来衡量,人们几乎无法判断肯尼·金是否比比赛希尔·泰勒的音乐更应属于现代爵士乐。其实传统和现代这两个相关的概念予以划分爵士乐的种类并不确切,这造成了一些既具现代风格又包含了传统风格的优秀作品无法分类的问题,因为爵士乐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是连续不断的。各种风格流派也有其相互的联系,大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十九种风格:
Ragtime 拉格泰姆爵士乐 1910'-1920'
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风格还不是真正的爵士乐。在这风格中还没有即兴演奏和布鲁斯音乐的感受,这种风格对于早期的爵士乐的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风格的鼎盛时期是1899年至1915年,其中最为知名的要算是钢琴音乐。这种风格大多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对位法和节奏融合了古典音乐和行进乐队音乐的特点,在后来的爵士乐风格中都有所体现。拉格泰姆爵士乐的许多旋律后来都被迪克西兰爵士乐音乐家风格采用,其中《枫叶拉格泰姆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
代表人物
Dick Baker
Burt Bales
Carlos Barbosa-Lima
New Orleans Jazz 新奥尔良爵士乐 1910'-1930'
这是爵士乐最早的音乐风格。大致是从1895年当巴迪·博尔登在新奥尔良组建自己的第一支乐队时开始这种音乐就在新奥尔良演奏,直到1917年斯托瑞维尔俱乐部不幸关闭为止,这些音乐未能留下录音原名。然而,由于后来的原创迪克酉兰爵士乐队在1917年的成功以及二十年代许多成功演出的原名的保存使我们有机会感受到这种音乐的风格。由于新奥尔良爵士乐强调合奏,因此每一件乐器在乐队中的角色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通常,小号和短号是乐队中的重要角色,常常演奏旋律部分,而长号则是和昔的主要来源,副部则通常由短号演奏。节奏部相对稳定,通常包括了钢琴,圆号,贝司和鼓,这种音乐同早期的行进乐队有直接的渊源。由于这种音乐相对来说,和音较为基本,合奏通常表现欢乐的主题,因此他一直是爵士乐中最为欢快和员容易接受的风格。
代表人物
Louis Armstrong
Big Bill Bissonnette
Henry "Red" Allen
Standards 主流爵士乐 1915-1960'
主流这个术语实际上是爵士乐的一位评论家斯坦利·丹斯创造的,他在描述五十年代的小号演奏家巴克·克莱顿和他同期音乐家的演奏时首次使用了这个词。这些音乐家大多都是摇摆乐时代的资深音乐家,他们并不是使他们的风格现代化,并不演奏波普爵士乐,或是加入五十年代重新兴起的迪克西兰乐队,从前的大乐队时代的明星们以小乐队的形式演奏昔日的标准曲,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Coleman Hawkins,Lester Young,哈里·埃迪森和罗伊·埃尔德里奇。主流爵士乐在五十年代时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录音,但是一直因其它风格爵土乐的成功而未受到重视。在六十年代其主要人物相继故去,然而在七十年代,随着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斯克特·汉密尔顿和沃伦·瓦奇的崛起,以及以主流爵士乐为其主要特色的协和唱片公司的出现,主流爵士乐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代表人物
Bing Crosby
Dee Dee Bridgewater
Nina Simone
Classic Jazz 古典爵士乐 1920'-1930'
并不是所有的二十年代的爵士乐都可以被归入新奥尔良爵士乐或是迪克西兰爵士乐之中。二十年代是爵士乐的时代,爵士乐风格的舞厅乐队为爵士乐的流行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独奏为主的即兴演奏也随爵士乐本身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增多的演奏铜管乐器的独奏者以及在编曲方面的探索预示了摇摆乐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的爵士乐都可以被冠以古典爵士乐的名称,许多现代的古典爵士乐的复兴者从Fletcher Henderson,克拉伦斯·威廉斯和Bix Beiderbecke的音乐中获取灵感,他们可以被视为这种开放性的音乐风格的继承者。
代表人物
Coleman Hawkins
Fats Waller
Louis Armstrong
Dixieland 迪克西兰爵士乐 1920'-1930'
在五十年代,迪克西兰爵士乐的复兴或者迪克西兰爵士乐的时髦,最终由于大量的业余爱好者的参与,使这种音乐风格泛滥成灾。迪克西兰爵士乐成为了一种多愁善感的装饰性音乐,和当时流行的草帽和吊带裤一起成为了老一套的东西。当时的许多演奏这种风格的专业人土,也因此放弃了这种风格,转而演奏传统爵士乐和古典爵土乐。然而责怪风格或者其特殊的音乐语言,显然失之公允,因为当时的音乐家都以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表现自己的个人的情感,造成了水平的参差不齐。事实上这种风格由于音乐家自身的原因造成了风格本身的混乱和不统一。其实,演奏这种风格的音乐家往往也参与其它风格爵士乐的演奏,因此这种爵士乐重要的风格,并没有明显的界定。
或许将演奏迪克西兰爵士乐的专业人士与他们的拙劣的模仿者的演奏分离开来,更为公正。迪克西兰爵士乐同新奥尔良爵士乐和古典爵士乐几乎同时出现,这种爵士乐风格也被称为芝加哥爵士乐,原因是这种音乐在二十年代时在芝加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最典型的迪克西兰爵士乐演奏通常是在第一主题(或者是在同一首乐曲中有多个主题时,在多个主题演奏完之后)演奏完之后,就是集体的即兴演奏。通常在独奏之后,其它的管乐队演出相关工作吹奏出反复的段落,结束性的段落总是以合奏的形式,尽管,几乎每一首爵士乐的经典曲目都能在迪克西兰爵士乐中找到其出处。总共有大约四十首左右的作品可以被认为是迪克西兰爵士乐的保留曲目,这些作品多年来久演不衰。在九十年代,迪克西兰爵士乐和新奥尔良爵士乐以及古典爵士乐一起都以地下乐队的形式继续存在。
代表人物
Eddie Condon
Bob Crosby
Charlie Teagarden
Cool 冷爵士乐(或西海岸爵士乐) 1920'-1940'
冷爵士乐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从波晋爵士乐直接演化而成的,这种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波普爵士乐和摇摆乐某些被忽视和抛弃的特点结合的产物。不和谐的声音变得流畅自然,曲调更为柔和,编曲重新受到重视,节奏部乐器的演奏也更为和谐,因为这种风格的音乐家主要都是以西海岸的洛杉矾为中心,因此这种风格也被人们称为西海岸爵士乐。一些冷爵士乐作品反映出古典爵土乐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而大多数冷爵士乐作品的音乐会都是精心设计的,非常迎合大众的口味。尽管大多数冷爵士乐风格的音乐家都有很长的音乐生涯,但是随着五十年代后期硬爵士乐从美国的东海岸兴起,最终超越了冷爵士乐的影响。
代表人物
Dave Brubeck
Lester Young
Stan Getz
Big Band 大乐队爵士 1930'-1940'
"Big band" 是指一组十个或以上的音乐家组成的爵士乐团,其成员结构通常为:至少三个小号手;两个或更多的长号手;四个以上的萨克斯手和一个负责节奏部分,并结合钢琴、贝斯和鼓几种乐器进行伴奏的乐手。尽管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摇摆乐时代之前,有过大量的主要音乐风格的舞蹈乐队并且在摇摆乐时代之后又有着大量的主要音乐风格的现场乐队。但对于大多数乐迷而言,"Big band音乐"仍然代表着摇摆音乐,
尽管在摇摆乐诞生后繁衍出那么多以相似的手法演奏的风格迥异并且美如天籁般的和声与绝妙节奏的年轻乐手和歌手,当唱片店将大量的爵士乐手的作品搁置在一起,就好象它们都是同一种风格似的的时候,出现了分类的问题。商人们在将所有的大型爵士乐团的音乐进行大融合的同时,他们却忽略了演奏不同风格爵士乐的大型乐团的次第登场:"摇摆乐"(艾灵顿公爵与贝西公爵);"比波普"(迪兹.吉勒斯皮埃);"酷"爵士(盖瑞。姆里根,庶迪。罗杰斯,吉尔。艾文斯)"硬波普"(杰拉德。威尔逊)"自由爵士"(Sun Ra 1950年代后的部分作品)"爵士摇滚"(Don Ellis' 和 Maynard Ferguson'的乐团 1970年代作品) 。他们并不都是摇摆乐队。
许多的听众认为"big band "代表着一种风格,而不仅仅是一种作曲方法。对他们而言,其旋律的编写和独奏的插入都是根源于1930年代所有大爵士乐团大融合时期的,其独特的节奏和和声手法均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爵士曲风,例如比波普,又比如另一时代木羰恳」?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媒体和爵士乐迷们对于爵士乐队的等级划分,而导致出现了许多复杂的节奏和频繁的即兴独奏表演,同时也导致了摇摆乐元素和即兴演奏成分的减少。以前叫"swing bands" 或 "hot bands" (如,艾灵顿公爵与贝西公爵),后来叫"sweet bands" (如,Glenn Miller's, Wayne King's, Freddy Martin's, and Guy Lombardo's)。尽管"big band "时代于1946年结束,但是它却开创了在爵士乐中使用大型管弦乐的先河,即使乐手们事实上并没有专业基础(The Count Basie Ghost Band除外)。乐队几乎全都是由筹划者领导~ Mark Gridley
代表人物
Frank Sinatra
Benny Goodman
Duke Ellington
Swing 摇摆爵士 1940'-1960'
当新奥尔良爵士乐已经创造了即兴演奏的合奏之时,爵士乐在二十年代在美国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同时对于爵士乐的需要要求增加更多的舞蹈乐队。因此出现了对乐队的新要求,即在乐队拥有三支乃至四支号的时候,合奏的地位要降低。1924年,当Louis Armstrong加入了Fletcher Henderson的大乐队时,就可以算作是摇摆大乐队最早的出现。乐队中的唐·雷德曼的编曲大大辉映了短号手的松弛的演奏风格。真正摇摆乐在流行乐坛的确立则要算是1935年Benny Goodman大乐队的成功,直至1946年大乐队时代的结束为止,摇摆乐一直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摇摆乐不同于先前的新奥尔良爵士乐和迪克西兰爵士乐,通常乐队中的合奏更为简化,同时是作为更为成熟的独奏之间的反复演奏的连复段。而个人的即兴演奏也是主要是密切的建立在旋律的基础之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音乐技法的进步。同以前的演奏相比,独奏的演绎更具有冒险性。在大乐队时代结束之后,摇摆乐风格的音乐家仍然坚持这种风格演出,他们的演奏堪称是一种主流的爵士乐。
代表人物
Count Basie
Louis Armstrong
Ella Fitzgerald
Bop 波普爵士乐 1940'
波普爵士乐,又称比波普爵士乐,是一种激进的新的音乐风格。波普爵士乐从四十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发展,在1945年左右迅速发展成熟。波普爵士乐和摇摆乐最主要的区别是,波普爵土乐的独奏者参与和弦即兴演奏,经常在第一个主题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