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多才多艺不仅表现于他的创作的音乐内容和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还表现于风格的多样化。贝多芬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不仅创作了鲜明独特的风格,而且正预示了许多在他之后的大作曲家的风格。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证实这种说法。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的柔板乐章预示了肖邦最纤秀婉丽的作品(写《船歌》的时期)。这首奏鸣曲的谐谑曲是舒曼典型的乐曲。奏鸣曲作品第79号第二乐章很像门德尔松的《无言歌》。奏鸣曲作品第101号第一乐章是理想化了的门德尔松的作品,等等。在贝多芬的作品里还可以听到李斯特式的音响(譬如说,在在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第一乐章里)。贝多芬往往还预先采用了更后期的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甚至普罗科菲耶夫的手法。
贝多芬提高了某些他同时代的或在他在世时开始了创作活动的作曲家的风格,譬如说提高那由洪美尔开始而被车尔尼、卡尔克勃伦涅尔、赫尔茨等人继承下来的技巧华丽的风格,等等。G大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一的柔板乐章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看来,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有意地采用了许多克列门蒂的技术方法(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等等)。除了柔板乐章以外,这首奏鸣曲的钢琴写法是很有技巧性的,技巧性的华采部被引入了音乐的进行(这种手法在贝多芬奏鸣曲中是很少见的)。这里常常有许多八度、和弦、六和弦(末乐章),他们要求演奏者掌握很高的技术。
奏鸣曲总的性质是朝气勃勃的、刚毅的、稍微有些严峻,几乎没有抒情成分。虽然有大量的钢琴“经过句”存在,但是音乐基本上还是管弦乐的风格。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在主部压缩的陈述(12小节)以后,开始了克列门蒂风格的连接段落——由短琶音和分解八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这个段落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接着在g小调上,在八分音进行的背景上出现了经过性的主题。这个经过性的主题在一系列离调以后来到a小调上。音乐在a小调上精神奕奕、刚强有力,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他们和强烈的sf和弦交替着。这个短短的段落在D大调(从属音)上结束,接着典型的如歌的副主题在G大调上开始它由平静的八分音符进行陈述出来。向下属音(C大调)的离调打断了这个主题,又是主调了!连接部的素材(克列门蒂式的经过句)重新出现,音乐具又有了穿插进来的华采部性质,在G大调以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终止以后是简短的包含着新主题素材(带颤音的短动机)的结束部。
展开部从结束部的带颤音的动机开始,随后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分解” 笆音)又出现了,它们在转调的(两小节)长和弦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这些长和弦导致D大调。在D大调上是“假再现部”,它实际上是华采部性质的段落,在属音持续音以后才引向真正的再现部。
再现部的陈述类似呈示部。在再现部,结束部被突然向降A大调的离调打断。这里穿插了以个钢琴协奏曲华采部类型的华采部,它导致主部主题的再现。尾声(也是华采部式的)就从主部主题开始。
演奏这第一乐章的时候精神应该十分集中,节奏要肯定,情绪要饱满,也许还要严峻些。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的风格与贝多芬四重奏的慢乐章相似。贝多芬所写的连线(特别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与弦乐器的弓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个柔板乐章里,我们特别清楚地感觉到这点。踏板应该用得透亮和绝对干净。
在音乐停顿(长音、休止符)的时候,演奏者的心里必须感到音乐还在继续进行着,不仅要感到旋律线条,而且还要感到整个进行连绵不断的线条。演奏者必须经常培养自己具有这种活的时间线条的感觉,没有这个感觉就不会有宽广的朗诵的气息,而宽广的气息是把这样的柔板乐章弹得富有艺术性所必需的前提。
柔板乐章的结构(仿佛展开部的奏鸣曲)是这样的:在主部压缩的陈述(E大调)以后,副部主题(就广义上讲)在e小调出现,(副部的基本核心在G大调上),它的背景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在E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之后,主部重新出现,在它的结尾之处,第一动机响亮地(ff)在C大调(将六级音)插入,它占了两小节。在这两小节以后,压缩地副部主题(起初在C大调上)在E大调上出现,其后是由主部的素材构成的尾声。
第三乐章
这首谐谑曲不应该弹得太快,然而,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的。谐谑曲纯粹是管弦乐的性质。
第四乐章
这个乐章的钢琴写法虽然富有技巧性,可是音乐仍然是典型的管弦乐性质。就形式而言,这个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尾声有华采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