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约翰·瑞德理希·兹·布格缪勒出生于当时德国巴伐利亚的勒根斯堡。1874年,布格缪勒在法国塞纳的波尔那村逝世,享年68岁。他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交响序曲、芭蕾舞剧及钢琴作品上。作为一位19世纪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其作品自然印有浪漫主义的烙印。而他多年法国和德国的生活经历,使其作品不仅具有法国浪漫、优雅的别致情调,而又不缺德国式的严谨、理性风格。
布格缪勒最为广大中国朋友熟悉的莫过于他为青少年而写的三集钢琴练习曲,分别作品第100号进阶25首、作品第109号18首和作品第105号12首。众所周知,练习曲是19世纪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给人感觉是对习琴者双手机能和技巧的训练,可以迅速、集中地对某一特定技术进行有效的训练并得以解决。因此,其音乐平庸无味,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致使大多数习琴者特别是广大小琴童对练习曲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和敌对情绪,这是每一位钢琴教师在教学中最头痛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而布格缪的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0号进阶25曲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布氏打破以往传统练习曲以技术训练为主的单调做法,把每首练习曲变为集趣味性、音乐性与技巧性于一体的钢琴小品。这使习琴者产生浓厚的练习欲望.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现对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0号进阶25曲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与广大的老师和习琴者进行交流。
一、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猎奇的天性,布氏为每首练习曲都附上了形象别致的标题:如《天真》(第5首)、《娇嫩的花》(第17首)、《燕子》(第24首)、《天使的歌声》(第39首)等,这些好听易记的名称强烈地驱使孩子们想在钢琴上找到他们想象的东西,从而把枯燥乏味的简单练习变为趣味横生的儿童乐园,从而避免了传统练习曲的尴尬。
二、本册练习曲的每首乐曲不仅有形象的标题,而且还通过各种技术训练去刻画标题,更加有利于增加孩子们的理解和兴趣。在《儿童联欢会》一曲中,用跳奏与连奏来表现儿童欢歌笑语、纵情嬉戏的场景,从而在游戏中解决了三、六度双音的跳奏与连奏的技术训练。又如在《清澈的溪水》一曲中,三连音节奏韵律和二声部织体巧妙地把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春日景色描绘得无比生动。这样,儿童在弹奏时,通过教师对这一景象的讲解,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把握全曲,掌握三连音及多声部技术的弹奏要点。
三、在技术训练上,布氏的这集练习曲有别于以往传统钢琴练习曲,抛弃单一技术训练即一首练习曲训练、解决某一项技术的做法,而将各种技术训练成熟有机地运用于一首练习曲,某一技术与多种技术进行综合练习。在《儿童联欢会》一曲中,既有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跳奏、连奏练习,又有三度、六度双音的技术练习,“落起”的方法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再如在《娇嫩的花》一曲中,集中了两音及多音乐句的“落起”连奏和二声部织体训练。这种单一与综合的练习,大大避免了练习曲给人的那种单调性和枯燥性印象,使孩子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有效提高,这也是这集练习曲的科学性所在。
四、在这集练习曲中融合了不同的音乐体裁,夜曲、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交相辉映,打破传统一贯的练习曲称呼,加上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第3首《牧歌》标有dolcecantabile(优美如歌地);第5首《天真烂漫》标有grazloso(优美的、雅致的);第19首《圣母颂》标有religioso(虔诚的、宗教感觉的)。这样,使每首练习曲变为了一首首褶褶生辉的钢琴小品,展现在儿童面前的不再是单调无味的练习,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知识的音乐家园,大大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了他们对不同音乐体裁的驾驭能力。当然,激发了他们的练琴欲望,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总体说来布格缪勒的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0号进阶25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集趣味性、音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作为一本初级程度习琴者的钢琴教材,它不仅解决了一定的技术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习琴的开始阶段就使习琴者体会到弹琴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使习琴的路上一路欢歌笑语,有利于琴童全面身心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布格缪勒这集练习曲最为成功的地方,而广大的钢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发挥的这一优点。
25年前,刚获美国著名学府印第安那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不久的翁格博士考取了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基督大学音乐学院(以下简称TCU)钢琴教师的职位。虽然在学历上他已登上了最高的台阶,但他却不想就此过上所谓的安稳日子,琢磨着如何能继续在自己的专业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恰巧他所执教的学校是世界顶级国际钢琴赛事之一——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举办地,这给了他绝佳的机会与条件。他创办了TCU/克莱本夏季钢琴大师班(国内翻译为钢琴学院),每逢四年一度的克莱本比赛举办之时,即请部分评委为选拔出来的学员进行大师班公开课教学。翁格博士则借此继续从那些名师及演奏名家那里汲取养料。经过多年的努力,翁格博士如今已成为美国最知名及最受尊敬的教授之一,他所创办的夏季钢琴大师班已发展为最受瞩目的钢琴艺术节之一,李云迪、黄楚芳等年轻演奏家也曾在他的大师班里得到名师的指点。翁格教授一直以来有种预感,认为21世纪的新音乐强国必将出现在亚洲,而他所迷恋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他深深的中国情结使他有了要将他的钢琴艺术节发展到中国的想法,借此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下一代中国钢琴演奏家做出努力。
适逢2001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成立,负责钢琴系组建工作并后来出任钢琴系主任的李民老师邀请当时正在北京的翁格教授到中国音乐学院来参观交流,经过对中国音乐学院教学设施及相关条件的考察,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意图形成了。通过几年的酝酿与准备,诞生了首届中国音乐学院国际钢琴艺术节。这是在北京第一次举办专门为专业钢琴演奏及教学的,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性交流活动。翁格博士将他多年举办艺术节积累的经验、理念及资源运用到此艺术节中,并努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本次艺术节除了翁格博士兼任特邀艺术家之一外,还邀请了亚洲杰出钢琴演奏家的代表之一——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桂冠得主、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裔演奏家邓泰山先生;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获得者、爱尔兰钢琴家贝里·道格拉斯先生: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意大利钢琴家西蒙内·佩德罗尼先生;巴黎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大赛桂冠得主、意大利钢琴家、美国克里夫兰音乐学院“杰出钢琴教授”安东尼奥·庞帕-巴迪先生以及美国朱利丽亚音乐院钢琴系主任、获得2003年美国杰出教师总统奖的犹太裔钢琴教授约赫薇·卡普琳斯基博士莅临。艺术节通过录像及现场选拔,甄选出18名演奏学员在大师班公开课中演奏并接受特邀艺术家的指点。这18名演奏学员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深圳艺术学校。为了使未能人选的16名观摩学员也得到演奏及专家指点的机会,艺术节特别为观摩学员安排了两场演奏会,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艺术总监有针对性的简短点评及建议。邓泰山、庞帕-巴迪、佩德罗尼、道格拉斯四位演奏家分别于9月26日、9月30日、10月4日及10月7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了曲目经典而丰富的独奏会,其中邓泰山以醇厚迷人的俄罗斯气息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演奏肖邦四首叙事曲高贵的艺术品味令观众陶醉不已;庞帕-巴迪先生演奏莫扎特、舒曼、勃拉姆斯的经典作品时将弹奏技术巧妙地蕴藏在看似平凡朴素的演绎之中,既波澜不惊,又信手拈来;佩德罗尼先生的演奏会个性凸现,特别是他在演绎《展览会上的图画》时令不同的画面跃然眼前,给观众留下了极其鲜活的印象;道格拉斯的演奏会则以他的刚阳之美和王者气概诠释了勃拉姆斯、舒曼以及李斯特的经典作品,征服了在场的听众。
在9月28日至10月8日的十天里,6位特邀专家为18名演奏学员进行了54节大师班公开课的悉心指导,艺术节还特地安排卡普琳斯基博士为第十届“星海杯”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专业组的3名获奖者进行了大师班公开课。艺术总监翁格博士就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专门举办了莫扎特作品的讲座公开课,古典主义风格在莫扎特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大师课的形式进行了阐述,将莫扎特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讲解;道格拉斯先生在其专题讲座《职业演奏家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中多次强调了艺术家应有的真诚和应该肩负传播艺术美的职责,这对于处在利益至上的社会大环境中又难免带有急功近利心态的我们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卡普琳斯基博士在其专题讲座中以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带给我们关于演奏技巧和练琴问题的全新概念,带我们走出老旧观念的误区,对于一些习惯于以有害的不良方式练琴和弹奏的人起到了及时的警示作用。艺术节为18名演奏学员安排了三场演奏会,使每位演奏学员有两次演奏机会,将他们在大师班公开课中得到的指导付诸演奏实践。此外,艺术节还专门安排了来自兄弟院校的师生与主办方组委会及艺术总监的座谈讨论,沟通交流意见和建议。
在短短的十天内,每个人都充满了从艺术节活动中得来的灵感和养料。按照艺术总监的话说,这足够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慢慢地消化和吸收,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演奏及教学中。的确,在这像集训式的学术活动里,拓宽了眼界、开阔了思路、激发了灵感、燃起了希望,而更重要的是重新获得了动力——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动力!无论是25年前的翁格博士,还是今天包括他在内的莅临艺术节的特邀艺术家,无不在相互学习,博采众长。这是艺术节创办人翁格博士的言行身教,乃至他发展到我们中间的艺术节活动的终极目标。作为一个钢琴艺术事业不断发展进取的国家,中国的确拥有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成绩。但要成为真正的钢琴音乐强国,的确需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交流来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观念的支撑,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愿意在这一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期待着中国音乐学院国际钢琴艺术节能在更多的参与和关注中与大家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