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音乐”是什么?音乐学家会从音乐的起源开始,导出长篇大论。理论作曲家:由作曲者按一定的理论方法.用音符或一些符号表达作曲者的想法,再由演奏家演奏成音乐。诗人、哲学家则可能以优美辞汇来描写,或简洁说音乐像“闪电”、像“光”一般一闪而过。而我,想用最简单、最明白的一个字来说明,音乐就是讲“人”的事情。
由音乐的起源来看,从有人类开始就已经有了古乐。当时人类生活简单,音乐只不过是哼哼唱唱而已。慢慢地三五人会聚集在一起,除了唱以外,加人敲敲打打、或吹吹简单会发出声有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是作曲家,也是演奏家兼听众,音乐是属于“自娱”。人多了以后,总是会有些演唱或演奏某个乐器特别好,比较特殊的人,可以演奏给别人听(有了欣赏者),而成为专家(现在称为演奏家)。他们这时期的演奏,人部分是自己的作品或即兴演唱奏,因此,古时候的演奏家就是作曲家,通称“音乐家”。随后,为了让别人也可以演奏,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而有了乐谱流传后世,成为作曲家。到了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作曲家可以不会演奏,只把乐谱写出来让演奏家演奏。演奏家也由于欣赏者要求越来越精细、止确,曲目要广泛,要专心研究作曲家到底写了什么?如何演奏出来?因此无法再兼顾作曲,成为专业“演奏家”。
自爱迪生于 1886年发明留声机留下自己的声音以后,约于 1896年开始有音乐方面的录音,为音乐家、演奏家、欣赏者三方带来新冲动。以出生年代来说,在钢琴家方面,1830年生的故舍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 1830一 1915),是李斯特之后的一代名师,也是第一个留下自己作品录音的作曲家。随后的圣一桑、德彪西、马勒、拉赫马尼诺夫等能够演奏钢琴的作曲家,几乎都曾留下自己的作品录音。弦乐方面,勃拉姆斯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1831—1907),也于1903年录下两首巴赫、一首自己作品、两首改编自好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声乐方面,IBM唱片公司于1982年,整理发行三套共二十一张的 LP唱片 “ A R e c o r d of Singers”,网罗录音日期从1899年至1939年间,共两百多位重要声乐家的录音。从这些宝贵的录音中,不但听到作曲家自己的心声及早期录音发展的情况,也是探讨各类音乐家演奏发展的重要文献,更是现代演奏家寻找演奏灵感、考证诠释的源泉。同时,因为有实际的录音为证,带给现代演奏者要求“突破”别人,甚至也要突破自己艺术框框的无比严苛考验,所有这种种莫不与“人”有关联。
由此可知,音乐是讲“人”的事情,讲作曲家如何创作,想表达什么?与当时的人物有何关联?演奏者如何透过声音“再生”?“再生”的结果如何?欣赏者听到多少有关作曲者与演奏者的意念?如何听?……这些作曲、演#、欣赏等所有项目也都牵涉到“人”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连细砂、树叶都没有任何一粒、一片是相同的,何况万物之灵的“人”。“人”从任何方向来考量部是最复杂的,想想,世界上几十亿人有几百亿只手指,却没有任何两只手指有相同指纹,何况冉加上复杂的人体组织及思想。因而,所有经过“人”所再生的音乐,就必然有所不问,音乐艺术的美妙也就是架构在这“不同”之上。
音乐既是讲“人”的事,所有探讨音乐方面的问题便脱离不了“人”的各种层面。在每一个人部不同、都自成一格的情况下,音乐自然不允许有两者完全一样。尤其到了现代,唱片音乐的发展,演奏者一旦录了音,有了记录,就必须尝试追求另一次的不同,否则也会被自己的记录所击败或淘汰。很多演奏家个轻时被惊为“天才”,录过几张唱片后,没有继续成长的迹象,过不了多久,会自然地从乐坛消失,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笔者探讨演奏成功与否的重点,就在“人”的风格与特性上。藉着研究、些著名演奏家的学习、成长过程,了解他们对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思考模式,所产生的不同演奏、诠释风格,提供给欣赏者、学习者或教学者广泛、多方向的思考与资料。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首先尽可能搜集演奏者的演奏录影及录音,从各种角度观察演奏入法及如何触键,以获得他所需求的声音与音乐目标。二十几年来,笔者搜集聆听过六千多张LP唱片、三千多张CD,看过八百多盘包含各种乐器、各种类型的演奏录影带。尤其键盘乐器方面占了大部分,已超过三千张唱片 (LP、CD)两百多位钢琴、大键琴、管风琴演奏者的录影有声资料,因而对十这些演奏家的弹奏方法与音乐特性己经有相当的了解。其次,从各国音乐杂志、刊物、书籍或传记中搜集他们的访问谈话记录。从他们的访问谈话中,了解他们对石乐的看法或演奏法,以便与他们的录片、演奏互相印证,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然而音乐或演奏动作很难用文字来描述,而且音乐也是依势个人主观判断。因此,读者最好能至少找到笔者所提各个演奏家的最佳代表作,亲自聆听,才能使音乐从心底起感应,甚个获得更深的领悟。
风格的定义
风格一词,英文为StylC,德文为Stiyie,拉丁文为Stilo,希腊人为Stilus。在最古老的希腊文原意是指与写腊板所用的笔,用象牙或骨制所写的笔迹就有所不同。后来演变成为修辞或文学、诗词的体裁,再扩大于建筑、雕刻、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上的不同格调。因此,Style在英汉字典里的解释是时尚、风格、样式、文体、体裁,就是针对字的渊源而来。
“风格”二字就中国的字义解释来说,“风” 为作风、流风,是属于精神部分,“格”是指格调、格式,是属于形式部分。因此,所谓“风格”即是指“一艺术作品之形式与内容的综合特征”。也就是说,一位艺术家运用他所拥有的素材,组织成他所特有的表达艺术技艺的语言力式。在音乐史上,自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风格”的概念就成为音乐家的一个核心概念,尤其所谓“巴罗克”风格,更是在当时的音乐美学上,成为创作与演奏的共同重要的硬性要求。自此以后,无论是音乐的创作或演奏,都越来越重视“风格”的问题。这也足文艺复兴时用所提倡的“人本”精神,每一个人都足独立、个等的个体,是其思想体系的延伸。
风格的判定
在音乐方面,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应用到将音乐演奏录音保留之前,对一十音乐的记录,只能靠听过的人用文字描写。然而,音乐绝对无法用文字百分之百地描述出来。更何况,若经由不同人描写同一次的音乐演奏,所得的结果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贝多芬时代还没有录音机,贝多芬演奏自己作品的实况,现在只能从一些听过他演奏的人留下的记载来推测。大部分都说,贝多芬演奏自己的作品有彻底的自由与弹性速度,完全以情感的改变来左右音乐的速度。他的学生,也是第一本《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曾有一段文字描写他所谓“尽我文下之所能表达,将贝多芬演奏作品14的两首奏鸣曲情况写出来”。虽然相当长,但是值得我们去体会,贝多芬对自己音乐的观念,和今日我们所谓“忠实”于贝多芬的诠释观念,有多么大的差异!下面节译G大调第一乐章,作为说明即可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