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大概是产生得最早的一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将各种艺术按等级加以排列:建筑位于最底层,雕塑、绘画、诗歌依次上升,而音乐是顶峰。
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音乐通常是由我们的听觉所感受到的,因此,“听”,无疑成为人与音乐之间勾通的最重要的桥梁。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1994年,美国立法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首次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增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科学,音乐学习被认为是社会学、数学、语言、体育等基础之一。琴童们音乐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使他们自己能够欣赏音乐的美,并付之于情感的理解、创造与表现。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让儿童经常聆听好的音乐,是建立儿童的音乐体验、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打开年轻的心灵通向音乐殿堂的重要途径。
尽管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与西方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城市甚至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中,琴童队伍的迅速发展扩大,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乐器学习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这对于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音乐素质,无疑是一件好事。近20年来,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才登上了国际乐坛。这批人才的涌现,无疑是我国音乐教育可喜可贺的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大多数琴童学习音乐的状况和质量尚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寒假中,本刊组织编辑记者在北京随意选择了六七个采访点,对近300名北京学习器乐的孩子进行了关于“琴童,你听音乐吗?”的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结果不能令人乐观。我们也就相关的问题采访了在京的十几位器乐教师和音乐专家,得到的反馈令人思考。
“琴童。都听音乐吗?”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人会说:学琴的孩子还能不听音乐,乐器一响不就是音乐吗?学乐器的过程不就是听音乐吗?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这里有一个怎么理解“听音乐”的问题。就“听”这个动作来讲有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主动的“听”和被动的“听”都是听,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被动地听很多东西,如:汽车声,机器轰鸣,市场里嘈杂声,街头的叫卖争吵声以及您坐出租车时听到车里播放的电台广播节目声,公共场合的广告、歌曲声等。这些可能原本不是听者自己想听的,是环境强加给听者的。但是这种被动的听也会产生不同后果。有的因其有趣或悦耳,如一些受人们欢迎的流行歌曲和戏曲,引起了“听者”的注意,使人“听”了进去并且记住了;也有的“听者”实在是因脑子里有事牵制了注意力,使他对外界的声音刺激反应迟钝,什么也没“听”进去;还有的是因为“听者”对某些声音有本能的反感,所以,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性就可能“充耳不闻”,根本没有听见;这两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听”。大家唱的“流行歌曲”其实多数都是被动“听”来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被动“听”来的东西还是能消化吸收的,甚至是得益的。同样,“听”来的东西,对人的修养、性格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头脑中的“旋律”就是被动“听”来的产物。“主动听”则不一样。“主动”地听,即是“聆听”、“倾听”;是“欣赏”与“品味”;是一种积极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