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就象烹饪一锅牛肉炖土豆。如果把牛肉和土豆洋葱同时放下去炖,牛肉正好的话而土豆洋葱已经化了;土豆洋葱正好的话而牛肉肯定还没到火候。所以这些不同材料都应该先分头处理,甚至牛肉和牛筋都需要分头炖,才能最终总合起来,拿出大家都可以分享、品味的成品菜肴。
因此,我们练琴的时候得把曲子、句子拆散来练,细致到一句句子里面那些产生问题或不够顺畅的具体所在,并且进行各种组合的练习。如此,才能达到练琴所需的细致性和把握性的要求和追求。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率的,才能保证练了不白练。
有些家长对练琴效率缺乏正确和足够的认识。或者为了提高效率而忽略对学习能力独立性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就养成严重的依赖习惯。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害的。虽然孩子在初级阶段有点依赖是正常的。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对家长和老师不产生依赖的唯一途径就是多问为什么:问自己,问老师,问谱子,问书本,问唱片……。在试图去搞清楚来龙去脉的过程当中,可以理清思路,寻找答案,举一反三,进而找到自己的特点,并融会贯通,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你永远是老师的‘小绵羊’,永远是一个‘老师叫干啥就干啥’的‘好’学生。但是你有一天没有老师了呢?
所以独立学习能力很重要,也很必要。好比学习游泳,套着救生圈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拿掉救生圈可能喝水呛水,甚至有可能淹死,但是一旦学会游泳,一辈子受益的正是那个喝水呛水的人。那么,老师和家长应该做救生圈呢,还是做一个“有点残酷”的拿掉救生圈的人呢?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拿掉救生圈并不代表见死不救。这其实牵涉到几个方面,国内家长往往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参与过多.但是象国外家长参与太少甚至不参与,也不好.有时甚至还听说有的国内家长还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指导中了。这种投入的兴奋和热情故然值得赞赏,但是个人做好份内的事情还是需要不断提醒的。可想而知,一个连老师都要“指导”的家长在学生练琴时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当然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不是要排斥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只是要提醒注意对孩子学习过程中拿捏好自己投入的分寸,从而有利于孩子更好更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呢,也得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即自己尽量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有时听说,一个孩子的学校作业从来不需要家长监督或帮助,一个人独立完成而且总是名列前茅,可是一遇到弹琴练琴,就不行了,弄得家长总是火冒三丈,影响情绪和健康.这固然说明了钢琴演奏的难度,但是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家长和学生在练琴时的情况或许有可改进的余地.
当然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开始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动脑筋,运用各式方法来引导甚至诱导孩子慢慢进入状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独立能力强的学生,越到高难阶段,越能体现出练琴的高效率,效果也很好,进步也就快得多。
补充一点,在强调“鱼渔”关系的时候,在“渔”之前还有一个“授”的问题,即谁授、授什么和怎么授。所以自己在“渔”之前,还需要有老师来指导引导自己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去“渔”正确的“鱼”。否则,不得要领地去“渔”只能是事倍“鱼”半,甚至“鱼”死网破,或者跑到一个没鱼的地方或鱼种不好的地方去“渔”,“渔”上来要么无“鱼”而归,要么望“鱼”兴叹。这些结果都不是想“渔”的人所想得到的,所以“授”的那个人是“渔”“鱼”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