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现代,音乐家们对开发吉他音乐兴趣的重新燃起,出现了三种趋势:
一.自身同为演奏者和作曲者,在熟知乐器性能的条件下,不断开发新的演奏和音响效果,这种音乐的乐谱通常都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指示和钜细穈遗的指法,只要照做,就能大致表现出作曲者的期望,留给演奏者的空间相对早期的吉他音乐来说更小。
比如Leo Brouwer,Nikita Koshikin和 Roland Dyens等人.
二.作曲者本身不会弹吉他,凭着才华和灵感替吉他谱曲,由于对吉他的性能不如演奏者那么了解,反而会把重心放在音乐的内涵上,创作出具有深度的音乐,最终需要用“吉他”来表现,他们的乐谱通常都需要经过吉他演奏家的“翻译”,所以虽然是吉他曲,但已经过适当的改编,对于演奏者来说,选择版本也很重要,有时还得自己动手改指法,因为不同的演奏家有自己的演奏习惯,他设计的运指法不一定适合每个演奏者,当然在改编之前,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找到作曲家本人,在他面前弹奏并交流意见,确定自己的改编没有脱离他对这部作品的期望。这样的作曲家有 Joaquin Rodrigo,Mario Castelnuovo-Tedesco和Astor Piazzolla等等。
三.干脆改变吉他的外形,用“另类“的吉他来开发新的声音,比如Narciso Yepes的十弦琴,Paul Galbraith的八弦琴和Göran Söllscher的十一弦琴,他们的吉他的确和传统吉他的声音不太一样,想要弹出他们的音色,除非先去买一把……..
以上就是音色在吉他的应用,除了右手的触弦和左手按弦的方式,我想强调的是,一个弹吉他的人对于自己所弹奏的乐曲,在指法和把位设计的问题上,应该要很认真地对待,因为一个演奏者所安排的运指法,几乎可以代表他对音乐的见解,运指法影响着音色,影响着音响效果,影响着音乐的整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