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托斯是一位特殊的艺术家:吉卡赛小提琴家、古典音乐演奏家、“魔鬼小提琴手”、爵士音乐家、作曲家兼于一身。1998年,DG唱片公司在百年诞辰之际与他及他的乐队签订了专属艺术家合同,这是世界著名的古典唱片公司第一次签约一支民间乐队,也使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得以名扬世界。
拉卡托斯1965年出生在一个吉卜赛家庭,他的七世祖先是18世纪匈牙利传奇吉卜赛小提琴家雅诺斯·比哈里。1814年,比哈里在哈布斯堡宫廷和维也纳大公面前展示了精湛的技艺。他的朋友李斯特和贝多芬称赞他是“吉卜赛小提琴之王”、“匈牙利的奥菲斯”。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比哈里的演奏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和帕格尼尼相媲美,但只不过由于两人泾渭不同,一个在贵族宫廷里演奏,一个则浪迹天涯,因此有关比哈里的文献记载就极为鲜少。那么到底比哈里的神韵是个什么样子呢?虽然现在已无从查考,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第七代世孙拉卡托斯的演奏中窥寻到当年的影子,因为吉卜赛人的音乐从来都是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由此,拉卡托斯便成为了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拉卡托斯5岁时已经初步领悟到了吉卜赛音乐的真谛,9岁时就首次公开演出。虽然他成长在一个吉卜赛音乐家庭,但是与传统的吉卜赛艺人不同的是接受到了系统的古典音乐教育。他进入布达佩斯巴托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84年获得了大奖。同时,他还痴迷于爵士音乐,经常揣摩斯蒂汉尼·格莱佩里、吉奥拉·菲德曼、赫尔比·汉考等爵士音乐家的作品。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一直在布鲁塞尔的一家俱乐部定期演出。一次,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观看了他的演出,大加赞赏,并推迟了原定的一些安排多次到场欣赏拉卡托斯的演奏。
1998年至1999年,拉卡托斯先后在纽约中央公园、罗马圣切契奇利亚音乐学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演出,与法国国家广播管弦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合作。当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第一次听到拉卡托斯的演奏后,立即邀请他参加在慕尼黑的一次重要的演出。1999年,拉卡托斯首次访问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大获成功,今年秋天他将再次进行远东巡演。
拉卡托斯是第一个取得世界性成功的吉卜赛小提琴家,也是第一个与最重要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签约的吉卜赛音乐家。他录制的第一张唱片获得了德国“回声”音乐奖,他的第二张唱片《布达佩斯现场音乐会》于1999年8月发行。
25、26日晚中国观众在保利剧院亲身体验了被称之为“吉卜赛音乐活化石”的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所演奏的精彩音乐。
拉卡托斯在演奏中将传统的手法与吉卜赛即兴的表演有机地糅合在了一起,于是便产生出一种极其诱人的音乐魅力。拉卡托斯演奏最大的特点是灵活与即兴性。譬如在他演奏的《匈牙利舞曲》中,他就将勃拉姆斯源于匈牙利吉卜赛舞蹈的创作又返还回地道的吉卜赛音乐风格,因此聆听起来除了保留了原来热烈奔放的曲风之外,还平添了许多自由的节奏及质朴的乡土气息。
在乐曲《云雀》中,拉卡托斯以高超的小提琴即兴华彩,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云雀在枝头嬉戏跳跃与婉转啁啾的鸣唱。拉卡托斯为所欲为地纵情于音乐之中,他的乐队则以极好的伴奏衬托出他所要表现与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技巧方面,拉卡托斯的演奏更是令人瞠目,这主要是表现在他根据俄罗斯民谣所改编的乐曲《黑眼睛》和《双吉他》中。在乐曲《双吉他》中,拉卡托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独奏小提琴来摹拟吉他的弹奏与乐队中的吉他相呼应。为了制造出吉他拨、轮、弹、挑的发声效果,拉卡托斯左右开弓。更有甚者,当他左手在进行着快速的、难度极高的拨弦时,右手又在用食指和中指摹拟吉他做出轻巧的轮指弹奏。如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知道这美轮美奂、奇妙声响是怎样从小提琴这件乐器上奏出的。况且这种右手轮指的技法只有拉卡托斯所专有,因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本“正统”的小提琴演奏法中都找不到关于这种技法的记述与教学。
相关链接:铃木小提琴教材(主讲 苏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