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埃尔曼(Misha Elman)(1891一1967)和克莱斯勒并称为声音最丰腴的小提琴家。 1891年1月2O日,埃尔曼出生于俄国基辅附近的塔尔诺涅。父亲是希伯莱语教师,是把小提琴送到埃尔曼手中的第一人。就在埃尔曼用弓子接触琴弦的一刹那起,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含义。父亲立刻觉察到,孩子明显的天赋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他把儿子带到敖德萨,送入帝国音乐学校。6岁起,埃尔曼便在那里跟从费德曼学琴。费德曼是奥尔和布罗德斯基的学生。一次。正在敖德萨作旅行演出的奥尔听了他的演奏,面对这个热情洋溢的孩子,感到大为惊奇,他把埃尔曼紧紧地搂在怀里,大声地对观众说:"瞧这小家伙,他有着多么非凡的精神力量"。奥尔当即要求把埃尔曼送往圣彼得堡,由他亲自调教。奥尔经常出入贵族府邸,他把埃尔曼一同带去,埃尔曼的演奏使那些贵族陶醉和入迷。为此他得到许多礼物,包括一把阿玛蒂小提琴。埃尔曼在奥尔门下仅仅学习了一年零四个月,便已经如同一位成熟的大师一样登台演奏了。
1904年10月14日,埃尔曼在父亲安排下,在柏林举行首次职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约阿希姆、尼基什、李希特等人都向这位辉煌的小明星欢呼。不过这场演出并没有得到奥尔的大力支持,他本来希望埃尔曼能够跟他再多学一段时间。不管怎样,埃尔曼从此告别了学生时代,正式登上舞台。
1908年 12月 10日,埃尔曼首次来到纽约演出,他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海菲茨之前,他对这部名作的阐释独步一时。他父亲送给才华横溢的儿子一把曾经属于约阿希姆的1721年制造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这使埃尔曼兴奋异常。
埃尔曼早年取得的成功非同一般。他的美妙音质,主要得自于天生对抒情美声的爱好,曾给予当时的听众以极大的冲击。他的发音像火山间歇性的爆发,具有一浪热似一浪的特征。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人们,被这种如同热带花卉的浓情陶醉了。有一度,埃尔曼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小提琴家。他的音乐会票价卖过了克莱斯勒,他的唱片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册。舒伯特的《圣母颂》、圣·桑的《天鹅》、肖邦的《夜曲》、舒曼的《梦幻曲》都成了埃尔曼特有的音乐风格的标记。他不仅迷住了广大的听众,就是像奥尔这样见多识广的行家,也为他独绝的琴声所迷恋。新一代的小提琴家,从同门的波利亚金、塞德尔到海菲茨,乃至教养文化完全不同的西盖蒂、梅纽因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受到手形的限制,埃尔曼对纯属技巧体操的乐曲兴趣不大,他主要的特长表现在抒情上。他认为。"搞艺术需要从容不迫和凝神观照,才能窥见和揭示音乐的美。"他拉起琴来一贯镇定自若。旁若无人,他喜欢随着音乐的律动,摆动脑袋和身体,圆脸堆着笑,秃头闪闪亮,那高视阔步的神态,似乎在宣布天下没有第二个小提琴家能够学会他的样。他的美学信条是在于听觉美。有人可能觉得美在于反思,在于理性,或者在于忠实,埃尔曼可不是这样。他只求得到耳朵的快感。他大声疾呼千万别牺牲真正的感情。他的演奏便是立足于情。如有哪一首乐曲哪一个经过句没有突出情,埃尔曼便仗着他那万能的声音制造出情。
1908-1911年间,埃尔曼住在纽约,与著名歌唱家卡鲁素相邻为伴,彼此建立了美好的友谊。他俩是在一次为英国国王与王后的演出中相识的,后来他们一起演奏音乐,并且录制了许多唱片。1923年,埃尔曼加入了美国国籍。
埃尔曼的魅力大致保持到50岁左右。晚年录制的唱片远远低于他的最佳水准,大大败坏了他的名声。因此,埃尔曼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青春的化身。他不像约阿希姆、克莱斯勒和海菲茨那样声誉蒸蒸日上,他甚至没能保持不衰,这一点和后来的梅纽因倒有几分相仿。他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没有留下持久的影响,他的美妙音质在新一代的演奏家中再也难以找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本领,保留在早年的唱片中,仍然值得人们一再的聆听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