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南京紫金大戏院有演出,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的《春》交响音乐会。票价多少?不卖票,领券免费换票。从4月28日开幕式启动到今天,“江苏省演艺集团文化暖心演出季”已经进行了一个月,5场演出已经被“免费送出”。到7月底演出季结束前,还将有10几场“不要钱”的公益演出。省演为什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做这件事?对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益活动连记者都有着不少疑惑,带着这些问号,日前记者走访演出剧院和演艺集团,进行了一番“深度调查”——
不花钱看演出,观众反应咋样?
不花钱的演出,观众买账吗?从4月28日的开幕式到5月23日的话剧《左手温暖右手》,演出季已经免费演出了5场,记者了解到5场的平均上座率是91%,其中昆剧精华版《牡丹亭》和《我的祖国交响音乐会》两场的上座率达到了100%,甚至现场还有观众站着看。根据演出季主剧场紫金大戏院观众容量和全季近20场演出的基数乘以3倍,集团共印制了4万5千张观摩兑换券。演出季一启动,短短几天内2万多张兑换票就被送到了南京的5大公园、40个街道社区、1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4家金融企业、4家星级饭店、10多所大中小学校,还有医院、商场等,数百张宣传海报有针对性地贴到了全市各处。然后集团的兑票热线就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拿到兑换券、对演出感兴趣的观众纷纷前来兑票。演出现场,观众的热情程度也远远超出预想,很少有来“凑凑热闹的”,来看昆剧的几乎都是戏迷,来听交响乐的也差不多都是古典音乐迷……“活动?好啊,希望越多越好”,一位老年观众如此回答记者。
免费票先拿着,有没有人不来看?
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朋友想买这场演出的票,托记者去问,得到答复“没票了”,可记者到了现场发现上座率却只有一半,那么那些空位子的票哪去了?其实很多时候是这样——企业冠名了演出拿到一部分回馈票,发放给职工或客户,免费的票当然先拿着再说,然后又不愿去看,那么演出时这个座位就可能空着了。“文化暖心演出季”会不会遇到这种问题呢?这就要谈到前面提过的观摩兑换券,省演业务办公室主任杜小甦告诉记者:“以前公益性质的演出送票都是直接把票‘海送’出去,这就有失公允,想看的没拿到,不想看的拿了票可能就丢掉了甚至倒票。所以印有兑票地点、热线电话、兑换程序及所有演出场次等信息的观摩兑换券产生了,这也是我们集团在全国首开的先河,拿到兑换券的市民如果感兴趣要到指定的兑票点去兑票,如果他认认真真跑一趟来换票了,说明是真的有兴趣,那他来看演出的几率在90%以上”。从目前的上座率来看,“观摩兑换券”非常有效率,而这也为企业冠名演出“上座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免费的午餐,水准是否打折?
“现在的交响乐、戏曲演出门票最便宜的票也要100多元,多则七八百的也不稀奇。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免费演出和售票的质量一样吗?”这是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一个周姓戏迷的疑问。就拿今晚的演出来说,交响乐团吕团长介绍道:“这场演出由著名指挥徐志廉执棒,有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优秀低音提琴演奏家范洁的独奏,我们团最优秀的艺术家全部出席,这样一场演出现在我们对外的价格最低6万一场”。在结束的几场演出中,顾欣、石小梅、孔爱萍等明星级艺术家均出场表演,昆剧精华版《牡丹亭》、锡剧《桃花村》都是精品剧目。在接下来的演出中,顾欣、李洁等艺术家和京剧《飘逸的红纱巾》、《中外著名经典音乐作品》交响音乐会等精彩演出还将继续保持一流的艺术水准。
高雅艺术“贱卖”?会不会自断后路?
免费看演出,对观众来说当然是好事。但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可能是长期的,那么以后本来就举步维艰的高雅演出市场会不会受到伤害?还有高雅艺术爱好者担心“贱卖可能会让高雅演出自断后路”,对此顾欣表示:“从企业角度来看,产品出来的时候广告投入是必须的,而且会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个品牌消费者接受了,那么下次他会花钱来消费的。不会是破坏,相反,我们这是一次对南京人接受高雅演出程度的总的摸底和调研。比如这次演出季我们一共安排了6场交响乐演出,南京人到底爱不爱看交响乐?有多少人喜欢看,都是什么阶层的人……”。美国百老汇有一个票务惯例,即出票时观众是需要填写个人观演需求信息调查表的,本次演出季活动观众在兑换门票时须身份证登记,这不仅保证一人一票的公平性,而且还可以收集到观众的个人信息,每场演出前自愿填写的观众信息反馈调查表上载有职业、联系电话、年龄、文化、收入、个人文娱消费和承受票价、感兴趣的艺术品种等市场信息,此举意在采集个人信息建立观众信息资源库,长期保存备用。截至目前观众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观众结构以35-50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大学以上学历的占多数,昆剧最受青睐,其次为交响乐、民乐、京剧和地方戏。这些都是高雅艺术的“长期计划”,不是自断后路,是为以后铺路。
观众免费看,这个单谁来买?
演出对观众是免费的,那么演员也是免费演吗?演员会有积极性吗?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曾算了一笔账,“整个演出季算下来,基本的成本大概需要110万”,那么这110万谁来买单呢?这是记者的疑问,也是不少戏迷、市民关心的。顾欣很认真地告诉记者:“首先,演艺集团作为一个文化企业,不可能不讲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不过时下面临经济危机,文化是可以起到慰藉心灵的作用的;其次,南京的高雅艺术市场需要培育,我们这个活动和以前为了获奖或完成场次的政绩工程不一样,活动是由江苏省政府替老百姓买单的。演员方面,他们现在还没有人拿到演出补贴,也没人提这个事,但我们最后肯定会把这个钱发给演员的。即使没提到钱,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开幕式我们本来计划为一场交响音乐会,只安排了殷桂兰一个人独唱,因为她是唱美声的。但后来张其萍、方鹂鹂和褚云霞她们好多演员都不干了,都想上去,所以我们后来就把交响去掉了,变成了综合音乐会”。
20年仍在培育,这个市场还有希望吗?
“南京的演出市场很怪,我觉得高雅演出是有市场的,只是观众‘差钱’,不然免费的怎么就有人看了呢?可你要说只差钱吧,有的演出比如小沈阳之类的票价那么贵也有人买。所以我自己的两个理论经常打架”。总经理顾欣在接受采访时坦白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多年来身兼艺术家和管理者,顾欣对南京的高雅演出市场有绝对的发言权,大家都说“培育”,这一培育就是20年,有改观,但仍“难做”,在这20年间,有演出商退隐了、也有演出公司转行了。20年还没培育成熟,这个市场还有希望吗?顾欣笑了,“我们这次现场的信息表是自愿填写的,回收率有10%,观众填的很认真,有人就实实在在说喜欢看、但是平时票太贵了,如果50块、80块就好了;有人说喜欢某个演员,只要是他的演出贵也会来看;有人说喜欢新排的戏,也有人只钟爱经典老戏……有这么多人在看、想看,说明这个市场有希望,因为有需要”。说到面临的最大问题,他说是文化消费观念,“有人想去德基买件名牌西装,他会说:我认识那个老板,问问看能不能打个95折,但他不可能说:你送我件西装吧。同样,你在商场看中一只手机,哪怕只值200块钱,你认识老板你也不会让人家送给你。可如果开口问熟人要两张1000块钱的演出门票,很多人理直气壮。哪天对待演出能像对待一件西装一样,这个市场就成熟了”。
为什么要免费送高雅艺术?经济危机之下,高雅艺术的市场是否“雪上加霜”?改革5年了,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生活与生存”状况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明天,我们将关注演员们的生存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