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对于爱乐者尤其是小提琴乐迷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的了,但是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两大名琴,既有共性,也各有个性。悦耳宏亮的滋润音色,这自然是他们的共性;相对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较为温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时似管乐器般清纯亮丽,有时又恍若天鹅绒般温馨柔媚。如果将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内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该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适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见长的内在型演奏,能够充分体现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贵宏伟的风格、深邃的意境。据说约阿幸姆、布什、库贝里克、萨拉萨蒂以及埃尔曼、梅纽因、米尔斯坦、莫里尼、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等大师都喜欢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须天生具备热情奔放的幻想气质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运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润美,由此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外表刺激与华丽浪漫的激情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奏难度系数极大,真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师不多,屈指数来,为首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以及海菲兹、维厄当、绍尔、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莱斯勒虽然自称是个“瓜奈里族”,然而行家们认为他是少数几位两种风格都能运用自如的大师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他们的主人虽然有着如此的不同,但这是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愚如我这般非“金耳朵”的菜鸟,纵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难正确辨认两种名器的神妙的。 就小提琴的确切起源时间而言,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据推测大约是在16世纪的初叶。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艺都是家族式祖传的,因此较为原始也无一个标准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罗.阿玛蒂(1596-1684年)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其标准的构造与形制。尼科罗·阿玛蒂是17世纪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了家传的精良制作工艺之后,对提琴的音 色、造型、结构以及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点是具有一种饱满、圆润和颇为接近人声歌唱的丰富音色。
尼科罗·阿玛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两位晚生脱颖而出,他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学派的优良传统并且使之成为不朽,他们便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苏·瓜奈里(1698-1744年)。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继承其老师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把提琴制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无人能够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从阿玛蒂学习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宽泛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 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仅有着天鹅绒般甜美的音色,而且还具有浓郁、纯熟与浑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