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从审美出发,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亲身参与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以其愉悦性、情感性、轻松活泼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学科。但我在平时上课中,总能发现一些孩子他们喜欢唱、喜欢动,可是上音乐课就显的兴趣不足。怎样让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呢?我想了很久,终于在一节课上,一个孩子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那是一节一年级的音乐课,在学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呢?”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的答案不是画画就是唱或跳,可是一个孩子的回答却让我收益非浅。“老师,我能把这首歌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吗?”原来这个孩子对美丽的蒙古族非常感兴趣,对蒙古族也了解的较多,所以他想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可以说每首歌曲都表现了一个相对情节的故事,故事不正是没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吗?我何不利用故事和音乐相结合展开教学呢?
于是,我在备课中就牢牢的抓住了兴趣是课的“领导者”,让故事引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安徒生童话”。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一、把某些故事情节编成美妙的音乐,让音乐与语言讲述一个故事;
记得听过一位老师上的课,这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在讲一个《老鼠与油桶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某些情节中,用音乐表现,孩子们都高兴地参加本节课中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我的小绵羊》时,也用了这种方法。在一个美丽的早晨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聆听《鸟店》),小女孩玛丽和她的绵羊在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你听玛丽在唱歌呢?(学唱《我的小绵羊》)渐渐地天黑了,玛丽就带上她的小绵羊回家了(演唱《小星星》)。整堂课在一个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完成,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把整个故事编成一首歌曲或乐曲;
还记得有次让学生欣赏大型木偶音乐故事:彼得与狼(乐曲讲述了淘气的小彼得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制服大灰狼的故事。故事与音乐穿插进行,为了让孩子们聆听、感受、了解西方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作曲家让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一样乐器来扮演,长笛扮演机灵的小鸟,双簧管表现笨鸭子…… ),孩子都看的非常认真。还有第二册中《三个和尚》的动画欣赏时,孩子们都让神奇的音乐讲故事给吸引住了。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找一个小故事进行合作编一首短小的歌曲。
如:有个孩子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人人都知道的故事,并用《小青蛙找家》的旋律来演唱,没想到唱起来还挺好听的。
三、把歌曲或乐曲编成一个故事,让音乐形象更生动;
如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后,让学生分组创编故事。记得有个小组编得故事:一个美丽的早晨,小骑兵骑着马在草原上巡逻。他一边巡逻一边和乡亲们打招呼,有时下马和他们跳跳舞。突然刮大风了,并下起了雨,但勇敢的小骑兵战胜了风雨,在草原上认真的巡逻着。天黑了,小骑兵完成了他的工作,回家了。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对这首乐曲肯定是印象很深的。又如:在学唱了《小麻雀》后,我也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编故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I forget.I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在这样做的同时,孩子们也有了一些变化。
⑴ 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
⑵ 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爱生气,易消沉,既孤僻又任性,不关心别人,自我为中心……,通过合作学习他们的合作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⑶ 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孩子们都展开的想象的翅膀;
⑷ 看课外书的兴趣更浓了;
要想编出好的故事,就必须看更多的书,孩子们的看故事的兴趣也更浓了。
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以下几个应注意的地方。
⒈ 不能盲目的把每首歌曲或乐曲都编成故事;
虽然每首歌曲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故事情景,但也不是每首歌曲编成故事都有意义的,老师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歌曲改编,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⒉ 教师要当好引领者的角色;
随着新课程的脚步,我发觉我在课上诸如此类“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的话也越来越多。刚开始我也不觉得,新课程吗?就是学生自己学。但一二年级的学生毕竟以有的知识有限,不能一味的让他们“自由”发展,那样学生就不会有进步。虽然学生在“自由”中得到了快乐,但那种快乐有多少意义呢?
⒊ 教师自身要多想、多看;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提倡学科综合。”我也要说音乐可以和其他很多的艺术形式结合。老师们!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