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而表演又是一种创造。人的感情和理智都参与这种行为。在我国《乐记》上就曾提出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的。一般音乐作品常以乐曲的形式存在。用理性的头脑把乐曲作为基本依据加以认真对待,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因此对作曲家写下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究与理性的分析,对于获得真实性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充分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比如《秦桑曲》:演奏者就要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表现乐曲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带着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的盼望团聚的心情去启动手指的急摇快刮,转入慢板则应进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情到高潮潸然泪下,真正做到“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①再比如:《渔舟唱晚》主要描述: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若干艘渔船上的渔民愉快的劳动情绪,最后通过荡桨归舟于欸乃声中刻画出唱晚的情致。第一段开始速度要慢,宜用“慢板”,通过抒情手法,尽量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当转入逐渐快速乐段“快板”后,要尽量情绪欢快活泼,层次清楚;尾声:描绘回忆和向往,应力求含蓄深远,有曲终不尽意之感。一位优秀的演奏者不是在弹曲,而是在弹情;不是在弹音符,而是在弹内容。①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度创作能力是指相对于乐曲的创作来说,演奏者既依据作曲家创作的文本而存在,也独立于这个文本。因为一首作品一旦创作定稿之后,其文本自身不再发生变化,然而对于演唱者来说,这个已经定型的文本仅仅是作品演奏表演的最初依据,通过这个依据,演奏者本人还必须加以发挥创造,以准确地表现作品从而进一步发掘这个作品的内涵,增强表现力,这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②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娴熟的专业演奏技术、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大量的艺术研究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结构,其次要有多向思维的能力,大量实践,创造出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音乐风格。如果演奏都是千篇一律,又如何能感到观众呢?所以必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最后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重视,投入自己的情感,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会使得音乐动人心弦,神采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