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傅华根先生已近四十个年头了,时值“文革”期间,傅先生在他的家乡——桐乡的一支文艺小分队工作。
桐乡是浙江名城嘉兴近处著名的小乡镇之一,可谓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人辈出之处。清·道光年间《嘉兴府志》曾记有:“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华,江南有丝竹也。” 乃系江南丝竹音乐发祥地之一,故文化氛围格外浓郁。
傅先生自幼对中国民族民间乐器极感兴趣,耳濡目染。拉、弹、吹、打件件皆拿得上手,其中又擅弓弦乐器,酷爱近乎人声歌唱的二胡至痴迷程度。他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一边自娱自乐,与同为音乐爱好者的友人切磋技艺,一边又潜心研习,并带教不多的几名学生作为一种实践与探索。
傅华根先生曾多次和我谈起他学习演奏二胡过程中的感受:
“二胡由于相当长的年代以来一直广泛地流传并扎根于民间,包括各地地方戏曲、僧道佛曲与各种说唱、歌舞音乐的伴奏、合奏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少落后与非科学的地方。这包括在演奏方法、教学传承的理念上,同时还有乐器本身制作、构造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这位有着高等院校理工基础,又有很好的英语、德语水准的热爱二胡音乐艺术的傅先生如是说:“我经常倾听世界上一些杰出的小提琴家、大提琴家们的演奏与他们的录音,并阅读一些介绍他们的文章。从他们的演奏中我听到了一种松弛、纯净、富有弹性而极为优美的弦乐声音…… 。如:以色列小提琴家帕尔曼、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还有伟大的海菲兹等等。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傅华根先生认为:作为弓弦乐器,中国的二胡与西洋的提琴其发声的原理应是基本一致的,也应该可以奏出松弛、纯净、恬美的声音。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二胡在演奏技法上,特别是对发音的追求上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和我们演奏法的教育与要求,包括乐器制作等方面不无关连
傅华根先生历经多年的思考、研习,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聚了不少心得并用文字记述了下来。在国内外爱好二胡音乐的朋友们不断的鼓励与敦促下,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书中除了对中国二胡的发展作简略的介绍外,着重对二胡的发音与演奏方法——包括持琴在内的左、右手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实用技术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剖析与阐述(或者说是其自身经验的总结)。这些为艺术的技术,其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对于初学者和热爱二胡演奏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会有帮助的。
书中后面部分提到了“内心听觉”与“关于练习”。前者则要求培养专心倾听自己演奏的习惯与能力,要使“未曾画竹,先要有成竹在胸”。而后者讲究的是如何练习的方法,包括音准问题及如何有效地克服技术难点等等。
最后关于“演奏家的素养”则提出了对二胡演奏家的要求,认为:“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文学、哲学、科学……及音乐以外的其它艺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广泛的生活阅历等等。” 认为“纯技巧的演奏,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演奏是与音乐艺术相抵触的。” 无疑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提醒。中国二胡正在逐渐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现代二胡音乐奠基人刘天华先生上世纪初就指出 “ 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国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这条由刘天华先生在上世纪初打出的新路还需要我们二胡音乐界的人士共同努力来不断地开拓、发展,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的二胡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相关链接: 二胡基础教程(主讲 王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