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中我们知道,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打击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鼓、磬和钟的传说。《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传说中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有土制的鼓、石制的磬、陶土制的钟和陶土制的铃。这一时期的管乐器有骨制的骨笛、芦苇编制的苇籥和陶土制的埙。原始社会时期的乐器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当时乐器的形制和发音都非常简单和原始。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时,乐器的种类已有好多种,其中有打击乐器鼓、鼓鼗、铃、磬、编磬、钟、编钟、缶和吹奏乐器埙、籥、言(大箫)、 龢(编管吹奏乐器,小笙的前身)等等。
到西周时期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弹弦乐器琴和瑟也已产生。西周时期见于记载的乐器大约有七十种,其中被诗人们所提到,见于后来的《诗经》的,有二十九种。按制成乐器的不同材料来分,当时的乐器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不同材料做成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称为“八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十二律的音律体系已完成,七声音阶已开始使用。
至春秋战国时期又产生了一些新型的乐器,主要有弹弦乐器筝,击弦乐器筑和吹管乐器笛,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吹管乐器排箫、横吹的笛、羌笛、笳、角和弹弦乐器箜篌、琵琶等。到这时,我国除了弓弦乐器以外的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都已产生。
弓弦乐器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始于唐代,《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过轧筝 、嵇琴、奚琴、胡琴、二弦等弓弦乐器的名称。
就一般的乐器发展史来看,最早产生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然后出现的是弦鸣的弹拨乐器,最后出现的才是弦鸣的弓弦乐器。
远古的原始人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棒之类的东西打击一些不同的石块、陶土等固体物质会产生音高不同的声音,同时吹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芦苇管之类的管子、动物的骨头或陶土制成的某些器皿时也会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音调很简单的原始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丝或其它类似的纤维做成的线、绳之类张紧后,用手弹拨会发出声音。张紧程度不一样,线的粗细不一样,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一样,于是慢慢地产生了弦鸣的弹拨乐器。
就世界乐器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弓弦乐器的产生远远晚于弹拨乐器,中国的弓弦乐器轧筝的最初形式最早出现于7~10世纪,欧洲的提琴类弓弦乐器则产生于15~1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