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刘天华先生(1895年—1932年)在论胡琴时指出:“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然而,环顾国内皮簧、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琴、琵琶、三弦、笛子的位置相等。”胡琴特别是二胡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登上专业音乐表现的舞台,正是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刘天华先生。
刘天华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和二胡专业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进”,在继承传统,广泛学习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还刻苦学习、研究小提琴演奏艺术和西洋作曲理论,先后创作了《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烛影摇红》等十首二胡曲,并对二胡的制作规格、定弦、演奏音域的扩展、演奏技法和训练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重大改革,大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使二胡从一件伴奏乐器提升为音乐会的独奏乐器,使处于民间状态的二胡进入到了高等音乐学校的课堂。在刘天华先生的努力下,终于使胡琴类弓弦乐器二胡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使中国弓弦乐器二胡的地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在刘天华先生的倡导下,民族音乐界的同好和有志青年学生于1927年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刘天华先生与“国乐改进社”在为了使国乐在世界上占有光明的地位的思想指导下,身体力行进行改革实践,终于使胡琴类弓弦乐器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民间的胡琴多种多样,为戏曲、曲艺伴奏用的各种胡琴在规格、构造、音色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刘天华先生参考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构造原理,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对二胡这件乐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他经常到乐器店里,同制作乐器的技术工人商量研究,从皮膜的选择、琴弦的质地与粗细、定弦的高低、木料的选择、千金的位置、琴弓的式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尝试。由于他的努力,大大加速了二胡改革的进程。他改革出来的二胡,在当时已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乐器,为推动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有把二胡发展成为多弦乐器的想法,以加宽它的音域、增强它的表现力。
总之,刘天华先生对中国二胡音乐艺术的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一改革了二胡的结构,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金至马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至48厘米之间;二将定弦的音高固定下来,内弦为D, 外弦为A,使二胡能加入到乐队中演奏;三增宽了二胡的应用音域,由原来的九度扩大到三个八度,形成了低、中、高、最高四个音区;四吸收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法、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五有效地应用了转调手法(如《光明行》的D调转G调和G调转D调),发展了二胡演奏艺术;六创作了10首二胡独奏曲和47首二胡练习曲,进行了比较有系统的二胡教材编写工作;七将二胡音乐从民间引进到正规的音乐院校中,培养出一批后来为中国二胡音乐艺术作出很大贡献的二胡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学生。所有这些,与刘天华先生致力于“改进国乐”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既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又不固守传统,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他认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
相关链接: 二胡基础教程(主讲 王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