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胡为代表的中国弓弦乐器在20世纪上半叶经过刘天华先生等民族音乐家的努力,在专业音乐院校取得了显著的地位之后,其发展更为迅速,在刘天华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下,培养出了一批二胡专业教育家和艺术家,如储师竹、蒋风之、刘北茂、陈振铎、陆修棠、张锐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由他们培养出一大批二胡专业教育家和艺术家。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刘天华的传人们努力地继承和发扬了刘天华的艺术思想,才使刘天华先生所开拓的二胡音乐事业得以发展,并在演奏、创作、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二胡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的出现做好了准备。50年代以来,二胡这一乐器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专业音乐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胡音乐无论从乐器制作的改进,还是从演奏技术的提高、发展和二胡独奏曲、协奏曲的创作上来说,都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优秀二胡作品,如《赛马》(黄海怀曲)、《江河水》(黄海怀改编)、《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曲)、《河南小曲》(刘明源曲)、《豫北叙事曲》(刘文金曲)、《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赶集》(曾加庆曲)、《春诗》(钟义良曲)、《拉骆驼》(曾寻编曲)等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如刘明源、闵惠芬、蒋巽风、萧白墉、汤良德、吴之珉、宋国生、王国潼、沈凤泉、黄海怀等等。20世纪50至60年代二胡艺术在创作、演奏、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举办的首届全国二胡比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赛事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二胡作品和优秀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在以后的三四十年二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二胡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近百年来中国二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其中大量优秀二胡作品的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二胡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一枝花》(张式业改编)、《战马奔腾》(陈耀星曲)、《葡萄熟了》(周维曲)、《洪湖人民的心愿》(闵惠芬编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草原新牧民》(刘长福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民曲)以及大型作品如《蓝花花叙事曲》(关铭曲)、《长城随想曲》(刘文金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曲)等作品都是成功的范例,新作品的产生带动了演奏技术的发展,使二胡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提琴曲被移植为二胡曲,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等。这些乐曲的移植对二胡演奏技术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朱昌耀、周维、宋飞、邓建栋、陈军、严洁敏、于红梅等中青年演奏家的演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链接: 二胡基础教程(主讲 王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