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管的开闭,各地生产的葫芦丝有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拔塞,有的用滑塞,有的用上手(或下手)小指按孔(或按键),有的用下手拇指按孔,拔塞的用不着担心按孔不严发出杂音,缺点是转换稍慢。用手指按孔的转换迅速,但是影响手指的灵活姓,稍不留神就容易“漏风”。哪一种都各有利弊,选定了某一种葫芦丝,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适应附管的控制方式。
学过一点乐理的朋友都知道,1234567是“唱名”,分别唱“dou 、\rei \、mi 、fa 、suo 、la、 xi ”,而CDEFGAB等是音名,表示固定的音高。曲子是C调的,就是说1音跟C音一样搞。1音的音高改变了,2、3、4、5、6、7的音高也必须相应改变了,但1、2、3、4、5、6、7各音之间的半音和全音的关系则不变。
葫芦丝的定调的以第三孔(打开i一、二、三孔)所发出的音高为基准的。比较规范的葫芦丝在第三孔旁边刻有某调的标记。例如刻有“C”,就表明C调为这支葫芦丝的“本调”。
关闭全部七个孔(全按)叫做“筒音”。本调的指法就是“筒音=5”曲子上注明“1=C 筒音作5”,就表示要用C调葫芦丝去演奏。
作曲家根据葫芦丝的有限音去进行创作,并要求以个调子的葫芦丝去吹奏,以期能够充分表现该曲目需要抒发的情感,完美的表现委婉深沉或热烈欢快的意境,于是就有了《月光下的风尾竹》1=C\《竹林深处》1=D、《渔歌》1=F等曲子的“定调”,这样就相应需要各种不同调子、大小不一的葫芦丝。通常使用比较多的葫芦丝有:
高音小F(如《赶摆》、《清清傣香水》)
高音小(D如《竹林深处》、《傣寨情歌》)
次高小(C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中音B(如《彝香小调》)
次中音G(《金色的孔雀》)
低音大F(《渔歌》)
超低大D、大C(如《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