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十八届国际提琴制作大赛鸣金之夜,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在颁奖大厅里谈笑着,内心里对比赛结果充满了期许与忐忑。猩红的葡萄酒在酒杯里微微晃动,在比赛结果公布之前一口口被人们呷着,显得有些没滋没味。
主持人开始宣布各种奖项归属者的名字,每念到一个名字后,便会引起场上一阵哗然与喝彩。陈劭站在一群人中间,看见一个个上台领奖的人喜形于色的背影,他有些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获奖是没有指望了。忽然他听到颁奖人宣布:银奖获得者——陈劭,懵懂之间,身旁台湾的一个朋友用胳膊搡了他一把:叫你的名字了,你怎么不上去领奖啊。有些半信半疑。他向前走了五步后,再次回头看着那个催促他上台领奖的朋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真的是在叫我?当那人肯定地点头后,陈劭才放胆迈步朝领奖台走去……
朱明江老师就是我的榜样
“从后台到前台 200 米的距离,我感觉这 200 米的路在我前半生却很漫长。”在陈劭的师父朱明江家里,陈劭与我谈起他获奖那刻的感受。
1987 年, 15 岁的陈劭进入广州第二轻工中专学校学习,开始了他的制琴生涯。四年中,他制作完成了三把琴。 1991 年,毕业后的陈劭被分配到了广州市长征提琴厂装配车间从事装配工作,后来又到中提琴车间制作中提琴。“我走过弯路,也曾经想过放弃制琴。”陈劭称,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后期对提琴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6 年,陈劭成为朱明江的入室弟子并在他的工作室工作。“朱明江是第一期从广州第二轻工中专学校毕业的,也是我的师长。”
陈劭当年还曾在家里给著名华裔制琴 家林海德 先生制琴。“林海德对我循循善诱。那几年对我制琴基础的加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林海德建议陈劭找 朱明江 先生继续深造。“自从跟 朱明江 先生学习制琴后,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严谨。”他说,我非常感谢 朱明江 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如果没有他把我的基础打牢,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他继续说:做一把普通的琴并不难,最难的是你把它做细了、做精了。“每一次看到老师的作品,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还没像老师那样把琴做得那么精细?我努力的方向和后半生要争取的目标,就是像 朱明江 老师制作的提琴那样。我跟随朱明江学到的是严谨,不管是做琴做人还是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制琴修炼自己的性格
陈劭在“剑胆琴心”提琴公司负责总体规划、验收和管理。他称,不管管理工作有多费心,一旦回到工作室拿起制琴工具,心情旋即变得平静。“我比较粗,有时想问题不会太细。只是工艺问题比较细一些。正是因为有这个弱点,上帝才安排我学习做琴,把这个弱点克服掉。很奇怪,我在做琴的时候,感到内心很安静。”许多年前,陈劭的工作总是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水平,内心曾经彷徨。他深知自己的性格中有一种毛躁存在,而这种毛躁是制琴人的大忌。为此,陈劭担心自己的这种弱点恐难在制琴领域有所作为而一度放下制琴工具。短暂的偏离航线后,陈劭最终又重新回到了制琴的路上。他笑着说:“我在心里放不下做琴。外面的世界虽精彩,但还是敌不过做琴的诱惑。”
陈劭原来很喜欢下午两点工作直至凌晨四点收工,他说越是夜里,越能够静心制琴。
他切身的体会是:如果真正要做一把好琴,用心很重要。
谈起参加提琴制作比赛,陈劭称很多年前就有参赛的想法。直到三年前,他的老师朱明江对他说:既然你入行这么多年了,不管成绩如何,你可以尝试一下,走出去看看自己作品处在什么位置,达到了什么水平。无论水平高低,通过比赛你可明白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陈劭两年前开始着手准备比赛作品。他制作的琴型是以 1715 年斯特拉迪瓦里琴为蓝本,加了一点点自己的东西。他说,每个制作人对斯氏琴都有自己的理解,细微的处理各有特色,每个制琴师的作品里都有自己的特性在里面。
陈劭的获奖提琴就是一把红色小提琴。他说红色漆有一个特点,既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红漆的色素会渐渐消减进而退色。尽管如此,陈劭仍很偏爱红色。我问他看过一部《红色小提琴》的电视么?他称看过然后笑着说:我可不希望用我的血把小提琴染红,呵呵。
在制琴中尽量减少败笔
陈劭在制琴上与梁国辉、朱明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他也继承了梁国辉、朱明江等前辈虚怀若谷的优点。他说,人要懂得很多东西,必须学会谦虚做人。他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管他的水平高低,他身上必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37 岁的陈劭从至今已经走过了 22 年的制琴路程。在学习提琴制作的 20 年来,他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他说,做琴虽然开始觉得很容易,但越往后做、越需要细致的时候就越困难。“琴的风格线条在你手下体现出来的时候,整体来看是一条线,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可能它是圆的。如何理解一条线摸上去是圆圆的而看上去是一条锋利的直线 ? 如何利用手上的工具把你的想法表现在作品中?这是一个作品最后要完成的时候最难处理的地方。所有线条的东西都在里面。”陈劭认为,制琴中,镶线、音孔、琴头的卷丝、弦槽的直线等细节,每一部分都有一些硬的线条,制琴人如何在被公认的美观的框架里既要有斯特拉迪瓦里或瓜奈里的好的东西的体现,又要把制琴人所感受的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融进去,两者结合后还要被同行认可,这是目前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陈劭希望自己制作的琴有一种亮丽的东西,既希望它有力量感,又有甜甜的声音。他深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犹如鱼和熊掌一样很难兼得,但他会努力朝着他梦想的声音努力。
制琴中他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他发现不管是结构、音孔、面背板的厚薄以及侧板各个部位,用不同的手法的处理,都会产生不同的声效结果。陈劭表示,目前他欲采用同一个琴型,在外弧度的制作上采用不同的手法制作几把琴,想通过这种手法进行尝试,看会出现怎样不同的声效。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败笔。不是说不允许败笔,你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陈劭坦言道:制琴人唯一能做的是不走歪路,尽量防止败笔的出现。
获奖是事业的新起点
说起陈劭的“劭”字,陈劭解释道:这个劭字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勉励的意思,这也是我的父辈对我的期许。如果获奖是对陈劭做琴 20 余年的一个勉励,不如说是对他 20 余年制琴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他表示,虽然这次拿了银奖,但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每一次的下一把作品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这个是我追求的目标。”他还表示:我的师祖梁国辉 和我的 老师他们很正派、很低调,我要向他们学习。
作为制琴领域的新秀,陈劭无疑是广州制琴界升起的一颗新星,也是老一代制琴师梁国辉和年富力强的朱明江等中青年制琴师的骄傲。初战告捷的陈劭并没有被获奖的喜悦冲昏头脑,他表示,获奖只是制琴事业的一个新起点。“以前是为了吃饭做琴,现在是为了兴趣做琴。按照兴趣做琴,对自己的压力小一点,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陈劭觉得,现在制作提琴作品的时候,心态与以前有些不太一样了,“因为有了这个奖项,对自己是一个鞭策,因此需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对待每一件作品,都要向对待比赛琴那样来做。陈劭忘不了 林海德 先生对他讲过的一句话:你做琴要做到你自己都看不出毛病,这才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