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4时,12岁的段颖鑫和妈妈李女士来到包头师院,这里是一年一度的中国音协音乐考级的包头市考场。此时,考场内外已经聚集了几百名和她们一样前来考级的孩子和家长,部分音乐老师也穿梭其中,不时叮嘱着考生各种注意事项,并鼓励着即将考级的孩子们。
5时左右,段颖鑫进入考场,进行琵琶7级考试。大约十分钟后,她走出了考场,身上漂亮合体的小旗袍映衬着脸上的笑容,让人看起来神清气爽,正等候的妈妈看到此景,知道她又考好了。
29日上午,段颖鑫又参加了钢琴7级考试。加上之前27日的儿童歌唱项目考试,她在三天内共参加了三场音乐考级。
选择音乐,需要一颗平常心
7月30日,坐在记者对面的段颖鑫依然落落大方,安静地听着记者和妈妈交谈,只在问到她时,简单地回答几句,话语间带出成人的礼貌,却不失童稚。拍照、表演时,她声情并茂,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宛然一个小淑女。她说,考试时也是这样。
妈妈把段颖鑫的气质出众更多地归功于音乐。她说,4岁时,小颖鑫每次到奶奶家,就对玩具钢琴爱不释手,比对其他玩具的兴趣更大。听到那一点点的叮咚声,孩子每每乐不可支。此后,她开始尝试让女儿接触艺术。几年中,小颖鑫先后学习了舞蹈、琵琶、手风琴、钢琴、电子琴,现在,女儿已通过电子琴10级考试,琵琶和钢琴仍在学习中。在接触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她发现女儿的气质也在一天天地改变着。
郭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有一个7岁半的儿子,上幼儿园时,每逢课间,孩子总会趁人不注意时,爬上高高的琴凳,去摆弄老师的脚踏琴。老师建议他去学钢琴,小家伙高兴地接受了。半年后,他学会了弹第一支曲子,那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郭先生说,让孩子学琴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他的一种兴趣爱好,同时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可能的话今后还能掌握一门技能,但并没想过今后让他从事艺术这个行业。
即便段颖鑫学有所成,音乐天份受到周围人的一致好评,段妈妈也并不想让女儿吃“艺术饭”。她更希望看到段颖鑫将来考入一所名牌大学,或成为一名军人,只把音乐当成工作之余的一项“副业”,珍藏这段学习音乐的美好经历就行了。问段颖鑫的理想是什么,她毫不犹豫,说想当像郎朗那样的钢琴家。段妈妈说,那太艰辛了。
资深音乐教育工作者、内蒙古键盘协会副秘书长董智慧,是此次全国音乐考级包头考场的组织者。她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正在经历着从功利思想向平常心的转变。她接触的许多家长表示,让孩子选择音乐,更看重的是培养他们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这种想法在初中以下的孩子家长中尤其多见。而近期面临高考的家长,虽然相对仍功利一些,但让孩子参加考级,也多是考虑高考加分的因素,一心想让孩子报考艺术院校的家长并不多。
音乐考级,重要吗
7月28日下午,十几名考生正在候场,两个7、8岁的孩子扒着门缝往里看。记者询问,他们说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很好奇,但不紧张。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音协经过制定规则章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约集专家编纂教材等周密的准备,率先推出全国音乐考级,开创了跨省区音乐考级的先河。董智慧回忆,举办音乐考级的宗旨是,给学生、家长当好参谋,给考级学生以科学中肯的学习建议,从整体上达到规范社会音乐教学的目的。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音乐考级活动。以内蒙古考区为例,每年7、8月份举行的这个考试,去年在全区各盟市共设13个考点,今年已增加至15个。仅包头市的考点包头师院就设20个考场,预计2000多名考生报名参加,持续进行3天半的考试。
许多学子都是循着音乐考级这条路不断成长,不断体会着学习音乐的酸甜苦辣。已经学了7年音乐的段颖鑫,从2005年开始考级,至今已积攒了9本全国音乐考级等级证书。她觉得考级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评委老师的每个评语也指明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每次走上考级的考场,就像是参加文化课考试一样普通。28日琵琶考试前,老师专门为她调弦,她感觉非常好。
董智慧老师说,此次包头考点的报名考生中,最小的仅4岁,最大的有高三的学生,中、小学生居多。每年考生的水平都有明显提升,过级人数不断增加,显示出我市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优化。
“考学生,也是在考老师。”从候场老师细心地叮嘱和期待的眼神中就能读懂,他们对考级的看重。段颖鑫和她的多数同学都有过换老师的经历,段妈妈说,现在衡量一个音乐老师优秀与否,家长们会首先看他(她)所带学生的考级通过率。今年通过率高,前来报名的学生就会增加;通过率低,很可能连以前的学生都会跑掉。
背负“考级重望”的老师们,不得不向“通过率”低头。有的老师将艺术教育单纯作为一门技艺的培训,目的直指拿到证书,甚至为了应付考级,只教孩子考级内容,而忽视音乐基本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这已背离了设立音乐考级的初衷。董老师说,中国音协从不鼓励各地进行考级合格率的竟争,虽然每年合格人数都在增加,但评委从未放松对考生的评判尺度,更不鼓励考生提前考级、跳级的行为。她举例,一个孩子从5岁开始学钢琴,打好基础起码需要一年,最好到7岁后心智相对成熟时再去考级,至6级以上时坚决不要再跳级,最早至初中毕业时考过10级。
提前考级、盲目跳级,其实最终受伤害的是考生。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达到一定级别时,很难再有所突破,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再学下去。董老师说,这多半是过分注重技法,忽视基本功和综合素养培养的结果。较高级别的考级孩子中70%左右仅能完成演奏,但综合考虑完成作品的能力,如听音、辨音长、把握节奏感等则无从谈起。中国音协近年来开始加入音乐综合素养考级,内蒙古地区定在每年4月份举行,但目前这项考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老师在开考前两个月才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考级过后又放在一边,导致许多孩子形成错觉:过演奏技法级别容易,而过综合素养级别难。
基于此,董智慧衡量好教师的标准和许多家长略有不同。她更看重师德,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培养是用速成法,还是综合培养法,其次才是考级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