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悠扬,钢琴宏亮,古乐洋乐余音绕梁。学童翘首,家长陪考,暑期音乐考级热浪滚滚。
8月10日到11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及西安音乐学院等音乐考级机构,在我市拉开了2009年音乐考级的帷幕,透过人头攒动的考场、耳听声声悠扬的音乐,记者真的感受到孩子们这个暑假暑气难消,家长们对考级的热情更是高得烫人。
据了解,今年我市音乐考级人数将近1300人,依然稳中有升,显示出我市业余音乐教育的强劲势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考生中,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考级的人数明显增多,而且首次超过了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
与升学加分“脱钩”后,业余音乐“考级热”为何只升不降?考生和家长考级的心态有没有发生变化?记者8月11日到考级现场进行了采访。
暑期音乐考级“高烧”难退
音乐考级是对业余音乐教育的一种检测,旨在通过这种形式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让普通人在没有机会接受专业音乐培训的情况下,通过社会音乐人的指导走入音乐殿堂。记者8月10日下午在市区经二路西段中国音协考级点看到,拿着各种乐器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还在不停练习,他们专注地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考点的老师介绍说,今年业余等级考试中年龄最小的仅有4岁,最大的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但仍以12至13岁的孩子为主。家长让孩子到处拜师学习乐器,又忙着带孩子参加等级考试,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特长,如今中考、高考并不给有业余等级证书的孩子加分,所以考级的目的已经由前几年的功利性转变为印证孩子实力,孩子们可以通过掌握一门乐器,拓展技艺,丰富生活,学会坚持,磨炼意志。
学音乐的家长和孩子基本都参加过考级,而且家长对于考级非常认同。王女士的孩子学钢琴五年,参加了两次考级,她认为已经选择了音乐,就应该有头有尾,由专家“检测团”予以检测。一些专业老师分析,强劲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暑期考级族”,组织者、参加者、专家团的热情都很高,这种趋势未来不仅有增无减,而且“高烧难退”。
“民乐”考级首次超过“西洋乐器”
“今年考级报考二胡、竹笛、琵琶、古筝、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人数比往年能高出30%。为了使专家的点评更有深度,这次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鲁日融和关铭两位民乐界的权威专家来做评委。”市音协副秘书长赵秦西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民族音乐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陕西不但是一个民乐大省,而且是‘长安乐派’的根,这也是民族乐器久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从事二胡教学工作20多年的卓老师告诉记者:“近几年,向我求教二胡的孩子越来越多,有时都忙不过来,家长在帮孩子选择乐器时越来越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考场外,一位姓赵的女士对记者说,“我女儿今年10岁,学古筝有四年了,今天来考9级,但愿能顺利过关。”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古筝时,赵女士笑道:“我觉得民族乐器能培养女孩子优雅的气质,古筝声音很柔美,孩子也特别喜欢,再加上学习民族乐器的花销相对来说比西洋乐器的少,比如一把二胡可以用到底,一把小提琴却只能用几年就要更换,钢琴更贵,另外民乐学起来也比西洋乐器好学,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考级不能拔苗助长
音乐考级是从香港传入内地的,本来是检查学生学习音乐程度的,但是,后来这种考级越来越变了味。有了考级这个东西,教师、家长和孩子都产生了攀比的虚荣心,一些孩子从开始学习就只注重练习考级曲目,导致“基础音乐素养”缺位严重,而且跳级考的现象普遍存在。
“考一个级别交120元,不一定年年考,大家都跳着考,今年考三级,明年就报七级了。”孩子学钢琴的刘女士说,因为报考时并不看前面的级别,只要能把考试规定的曲目弹好就行。学乐器是业余爱好,而有了“考级”,音乐常常被“喧宾夺主”;另外,一味为了考级而考级,有的孩子基本功还没有达到某个级别的水平,反而要提前冲刺,并不利于孩子音乐素养的提高。其实考哪个级别都是家长和老师说了算,孩子大多都是被动服从,多数家长想在孩子小学毕业前将考级完成。
暑假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身背琴盒的孩子,这其中有不少是因为对音乐的爱好而主动选择学习的,但也有不少是家长逼迫的。刘女士有一个观点:“朗朗就是他爸逼成才的。”中国音协考级点上的一位老师并不认同刘女士的看法。他说,音乐基础素养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的学习,最终是不是音乐天才,要看孩子的天分及爱好,家长逼迫只会适得其反,而且音乐考级只是一种检测手段,不能拔苗助长,这样不利于孩子领悟音乐的美好,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
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董明德说:“现在家长为了孩子学习某种特长,在金钱和时间方面付出了很多。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家长,有一些是为了让孩子增加一门特长,还有不少是由于孩子在数理化学习上走不到别人前面,学习一门乐器将来可以报考艺术类院校。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乐器,另外家庭经济也要有承受能力,毕竟学艺术花费较高。”其实,家长对孩子艺术考级应该冷静,艺术教育是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五六年内就考完10级明显与实际不符,这样的孩子既没有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没有音乐的表现能力,充其量是乐器演奏的“工匠”。董明德说,平常家长和孩子要充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美感,以期达到能驾驭考级外的音乐作品,并能真正懂得音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