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过几级了?”进入七八月份,这句话成了不少学生家长见面时的问候语,有人甚至将七八月份戏称为“考级月”。近日,我市将有800多名学生参加学艺考级。考级,已经成为学校考试之外,又一道独特的社会考试风景。
800学生备战考级
今年暑假,对于上小学六年级的小丽来说,辛苦与汗水相伴。小丽今年报考了钢琴十级,从5月开始,她就开始备战十级考试曲目和钢琴乐理知识,暑假以来,小丽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花一个小时练习考级曲,三首必考曲目必须做到熟记、无误、弹奏流畅,乐理知识也需全面掌握。小丽告诉记者,她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钢琴,之前参加过五级、八级的钢琴考级,考级时间一般都在八月,正好利用暑假进行高强度地练习,以确保考级顺利过关。
在我市,像小丽这样备战今年考级的学生有800多人。据一名业内人士统计,我市考级人数是年年递增,十年前,我市一年仅有几十名学生参加考级,而今年暑假,考级人数超过800人。据了解,艺术考级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考级制度开始被我国艺术界所关注。考级制度的引入,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艺术考级已发展到大大小小三十余个门类,我市学生每年参与考级的科目有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小提琴、舞蹈等十多门,且人数逐年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已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儿女学艺,尤其是学琴,牵一发而动全身。采访中,许多家长表示,自从小孩学琴以来,他们也成了鞍前马后的“大忙人”了,不但要风雨无阻送孩子上培训课,而且还要负责在家监督练习进度。对孩子时常流露出来的抵触情绪,家长们须“恩威并施”,用尽一切手段,在哭闹、发脾气中成长的孩子不在少数。一名冯女士说,孩子和家长为学琴牺牲了很多玩乐时间,有时候练得烦了自己都有脾气,但想到学艺能提高孩子艺术修养、培养孩子恒心和毅力,她是咬咬牙和孩子一起坚持了下来。
考级不能操之过急
在学生学艺和考级中,我市不少家长和培训机构都有一些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表现。有的家长感觉钢琴高贵,很有贵族气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加上攀比心理作怪,就要求孩子应该学琴才不落人后。有的家长习惯用考级来衡量孩子的水平,一名年轻妈妈在孩子学琴一年之后,就要求老师给孩子报名参加三级考试,以证明孩子的音乐才能,老师不得不找出三级的相关曲目,让孩子一首首地从头到尾练个不停,每天都是相同的旋律和节奏,通过“熟能生巧”达到考级过关,而事实上,孩子并没达到三级水平。有的培训机构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成果,不停地让学生赶考,有的孩子考了三级考四级,考了五级考六级,基本上年年都在备战考级,为了应付考级,老师花大量精力教孩子考级内容,而忽视基本功训练。一名家长反映,最初让孩子学艺术特长时,是想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并未期望孩子成名成家,也没想参加什么考级。但是,周围的孩子都在考级,老师也经常以此衡量学生的水平,于是,就无可奈何地被卷入了考级浪潮中。
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周君介绍,其实,考级只是为证明自己达到某阶段水平,让孩子有信心再弹下去,是一种鼓励。如果让孩子只为考级证书而学习,硬逼孩子练习,造成有的孩子即使拿到了证书,却连基本功都不能掌握。周君认为,无论是学艺还是考级,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一味地拔苗助长,也不能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考级应在学生具备相应能力和兴趣时进行,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艺与成长应良性互动
学艺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以钢琴为例,能培养孩子的基本功,包括学习的毅力(每天需要固定的练琴时间)、注意力、手、脚、心的协调,还培养孩子追求美的心境,即使在长大后这种学习习惯仍会保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市教育界一名人士指出,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美。孩子学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慢慢引导,要让孩子知道音乐是什么,从而理解音乐,懂得音乐的语言。这种引导很关键,因为这是在为孩子开启一扇门,通向更为开阔、更有意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