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