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日程
多样文化 创意共享
为落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成果,文化部、外交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于9月2日至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8月13日,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文化部309会议室召开,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和各主办单位的相关领导、亚欧会议成员国驻华使馆官员和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发布会。
本届艺术节将以“多样文化 创意共享”为主题,活动跨越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图书出版等不同艺术门类,整合剧场、广场和电视媒体等不同文化展示平台,还将以文化论坛形式加强亚欧两大文明对话,共同分享文化合作与发展的经验。目前已有亚欧 多个亚欧会议成员报名参加本届艺术节。
艺术节徽标“长城”的全方位解读
亚欧文化艺术节的徽标是在亚欧会议会标的基础上设计的,表明亚欧文化艺术节是在亚欧会议的框架内构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亚欧会议会标的下面加了一个形似长城、文化舟,又有点像地球轮廓的图案。长城是古老中华文明的象征,表明第一届亚欧文化艺术节是在中国举办的;形似地球轮廓的文化舟表示亚欧文化艺术节就像一叶文化交流之舟,承载着半个地球的文明,像一座桥梁连接亚欧两大文明之洲。从整个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的整个徽标来看,整体机构很像汉字中的“达”。“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孟子曾说“达兼济天下”,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责任感,同时“达”也有兴旺发达之意,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美好祝福。达也是成功的意思,预示着我们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将取得圆满成功。
交流:亚欧艺术绽放新光彩
本次亚欧文化艺术节,演出部分经过精心筹划和组织,集结了亚欧各国的特色艺术精品,推出了多台演出节目。
开幕演出《亚欧经典交响音乐会》由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指挥,来自亚欧各国的艺术家将在国家大剧院同台演绎东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向亚欧古老音乐艺术致敬。闭幕式《亚欧民族歌舞晚会》将在朝阳公园新落成的露天剧场进行,荟萃了亚欧大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歌舞表演艺术,切合了本届艺术节“多样文化”的主题。
除开闭幕式外,艺术节期间还将呈献风情亚细亚、问候欧罗巴和中华风韵三大演出板块。其中4场来自亚洲蒙古、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专场演出展现了亚洲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并存的风采;而5个欧洲古典艺术主题音乐会则以纵向叙事的方式,呈现欧罗巴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曲线,而由中国、瑞典和丹麦艺术家跨文化创作的现代舞剧《棱镜》,象征了亚欧两大洲文化合作的新趋势,也与本次艺术节“创意共享”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将推出话剧《立秋》和舞剧《一把酸枣》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
互动:大规模艺术联展惠及大众
展览是凝固的艺术,更适合展示文化和交流观点,艺术节期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出四海一家驻华使馆艺术藏品展将集中展示亚欧各主要成员驻华使馆珍藏艺术品;而9月2日-6日在首都图书馆文化艺术展厅举办的万象凝彩国际邮票钱币展也将集中展示各成员国的珍稀邮票钱币藏品。
从9月5日开始,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承办的“亚欧文化艺术节图书音像展”将在民族文化宫举行。展馆分为东道国馆(中国馆)、亚欧馆、动漫馆和中国精品图书馆四个独立展馆。展品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绘画、摄影、建筑设计、音乐、戏剧、电影等)、哲学、美学、历史、地理、教育、语言等多种学科,集中展示反映亚欧42个成员国的本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图书音像制品。
除了剧场演出和开放展览之外,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还将从9月1日到9日,推出为期一周的“亚欧电影展播”,贯穿艺术节始终。据悉,根据“以为为主,地域平衡”的原则,16部参选电影中包括2部国产影片、7部自其他亚洲国家的影片和7部优秀欧洲电影,所选电影以文艺片为主,两部国产电影《花腰新娘》和《武术班》分别作为开幕影片和闭幕影片。
合作:探讨亚欧文化发展新思路
为深入交流亚欧多边文化合作经验和实践,本次亚欧文化艺术节推出的“东西方文化合作与发展论坛”将于9月3日在亚洲大酒店举行。论坛将主要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亚欧各国家和地区以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为目的,进行多边文化交流合作的有益实践经验;以及以创意为核心,各成员国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特别是都市文化产业的思路与模式。
据悉,论坛嘉宾将由来自亚欧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跨文化传播机构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组成。
亚欧文化艺术节背景资料
2008年10月24日-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亚欧成员国之间应“推动文明对话,促进社会开放和包容”,继承和发扬亚欧文化交流的传统,利用现代交通、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丰富交流内涵和形式,提高青年和媒体的参与度。并倡议在亚欧国家间轮流举办亚欧文化艺术节。
本届会议通过了由中方提出的举办亚欧文化艺术节的倡议,并通过了由中国举办首届艺术节的建议。亚欧文化艺术节的宗旨在于拓宽亚欧文化及文明交流,尊重亚欧各国不同文化及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推动亚欧之间文化及文明的对话及共同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