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力高本报记者 周亚军摄影
“马头琴是世界上唯一有脑袋的乐器,有脑袋就有灵魂。那一把把马头琴,在我眼里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我可以向她倾诉,她也向我倾诉,我们是喜悦、悲哀的共同体。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死,没有了马头琴,我就活不下去。”齐·宝力高说。
踏上从艺之路
1944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在通辽市(原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拉胡少村齐·根德扎布老活佛家,齐·宝力高出生了。在这里,蒙古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草原的无限风光,造就了齐·宝力高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气质。
齐·宝力高告诉记者,爱好音乐应该是从4岁开始。当时的乡里乡亲时常看到,一个4岁的孩子耳朵紧靠一根电线杆,手指拨弄电线,风中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孩子发现,夏天的太阳把电线晒热伸长,声音变低;冬天的寒风把电线吹冷缩短,声音变高。在孩子心中,这声音就像一曲动人交响乐,这就是齐·宝力高幼小心灵里最早播下的音乐种子。
齐·宝力高7岁那年,父亲齐·根德扎布老活佛得知他的心思,请来一个姓何的木匠,为齐·宝力高做了潮尔和四胡两件乐器。
每逢过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一定要请民间艺人到村里闹红火。马头琴、四胡、笛子、三弦整夜整夜“快活”,说书艺人演唱蒙古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还有古老的蒙古族叙事民歌。孩子们听累了歪在大人腿上呼呼睡,睡醒了听一阵又歪倒睡。唯独齐·宝力高用冰水镇住瞌睡挺住不睡,往往也睡过去,醒来就悔得掉泪。晚上看艺人们表演,第二天就模仿着给母亲讲述、演奏。 “母亲是我最早最忠实的听众。”齐·宝力高说,当时不认识乐谱,就凭着自己的感觉练,8岁时就能和民间艺人合奏几十首民歌了,当时还在念小学,算是他艺术生涯的开端。
拉马头琴的“疯子”
1958年10月1日,齐·宝力高小学毕业。当时的内蒙古实验剧团孟和团长、耶拉副团长到科尔沁招收学员。学校有一位姓包的老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齐·宝力高,于是他拿着琴去报到。这时,齐·宝力高看到正中间椅子上坐着一个身穿列宁服、梳着大背头、鼻梁上架着副眼镜的人。后来齐·宝力高知道这个人就是团长孟和。
当时戴红领带的人问齐·宝力高,“小家伙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十三,五十三(齐·宝力高的小名)。”“会什么乐器?会唱歌吗?”“会拉四胡、潮尔,今天只带了四胡,就拉四胡吧。”齐·宝力高说,当时拉了《韩秀英》、《嘎达梅林》、《莫德列玛》、《万丽》等民歌,清唱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红领带又问齐·宝力高:“识不识谱子?”齐·宝力高反问:“什么是谱子?”老师们用汉语嘀咕了半天,说:“明天跟我们到呼和浩特,参加文工团吧。”齐·宝力高说:“我得回家问母亲才能决定。”回家母亲问齐·宝力高:“你唱歌还是演戏?”齐·宝力高说:“拉琴。”母亲说:“一定要拉马头琴。”第二天,母亲从怀里拿出全家仅有的15块钱装进齐·宝力高贴身的兜里,他这时感觉到母亲的手冰凉冰凉。
在内蒙古实验剧团,齐·宝力高吃完早饭后,孟和团长叫他到办公室谈话。团长说:“你拉四胡吧,怎么样?”齐·宝力高回答得非常坚决:“我一定要拉马头琴。如果不让拉马头琴,我就回家。”团长说:“那好吧,下午给你买一把马头琴,再给你找个老师,明天开始好好学拉马头琴吧。”从那以后,他师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并接受了传统民间音乐的熏陶,娴熟地掌握了马头琴演奏技巧。
齐·宝力高每天早晨5点练3个小时,晚上至零点,人人都讨厌他这个“疯子”。一天中午,齐·宝力高正在练琴,一个邻居冲进来,一拳把他打倒,对齐·宝力高说:“你干扰我午睡。明天再拉,我还打你。”多年以后,打人的邻居听完齐·宝力高独奏音乐会后对齐·宝力高说:“那年我打你是错的,你是伟大的。”
30年接待上万国际友人
在呼市东影南街一个普通的楼房里,住着卖菜的小摊贩、建筑工人、司机、保险销售员等,没有几个是懂音乐的,然而他们都知道《万马奔腾》,只是不知道他们的邻居就是《万马奔腾》的作者,蜚声海内外的世界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
在人们眼中,齐·宝力高出了名,住宅应该是最豪华的。记者多次去过他的家,其实那只不过是62平方米的旧房子,不足15平方米的琴房摆满了他用过的马头琴,其中一把是有千年历史的古琴,那是他最有价值的“宝贝”。然而,就是在他那间生活了30年的陋室里,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国际友人。自治区的一位领导说,去你家的人太多,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调个楼吧。齐·宝力高说,“将就吧。”房子可以将就,但齐·宝力高为了祖国荣誉,为了内蒙古荣誉,在艺术成就上可不将就,创造了许多第一。
《万马奔腾》“奔到”奥运会
“1963年创作出来《万马奔腾》的初稿,到1979年,我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文艺演出,《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一举夺得作曲银奖和演奏金奖。这期间有不少人批评我,说我瞎胡闹,传承了几千年的马头琴都是牛皮蒙的,你怎么蒙了蟒蛇皮,又改成了木头面板的马头琴等等。马头琴本来是悠扬的,你却演奏得那么快,还写了《万马奔腾》。你的曲子不是曲子等等。”齐·宝力高说。
1986年,齐·宝力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结束了以往马头琴只能独奏的历史。2005年,齐·宝力高率领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参加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会演出,当时金色大厅座无虚席。齐·宝力高对众多观众说:“听说我们祖先800年前来过这个地方,今天成吉思汗的后代拉着马头琴,唱着和平歌,来到了金色大厅。”说到这个时候,场下掌声雷动。齐·宝力高接着说,“和平是人类的太阳,如果人类没有和平就等于黑暗,为了和平而作的《初升的太阳》,请欣赏。”
66个国家的代表和各国朋友1000多人观看了野马马头琴乐团的精彩演出。《万马奔腾》后谢幕,观众仍然在拼命鼓掌。
欧洲音乐评论家称齐·宝力高是“中国的帕格尼尼”。至今,由齐·宝力高谱写演奏的马头琴经典曲目已有100余首,《万马奔腾》、《献给母亲的歌》、《心灵之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苏和的白马》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国际上荣获多次奖项。
2001年,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上,齐·宝力高率领1000名马头琴手以一曲《万马奔腾》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齐·宝力高率领80名马头琴手和40名舞蹈演员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儿女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在“鸟巢”奏响了《万马奔腾》。
如今,齐·宝力高注册登记了以自己名字命名并亲自设计绘制的“齐·宝力高”马头琴商标。他向记者解释道,这个图案非常有趣:一个丰乳肥臀的母体中伸出两把马头琴。齐·宝力高说:“这个图案的灵感来自于我对母亲的感恩和对母性的礼赞。这个图案同时也暗示:马头琴是世界所有弦乐的母亲。图案下方两个‘101’图案同样是抽象的母体。我觉得自己这个商标图案是有血、有肉、有永恒生命力的。我认为自己设计的这个商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
艺术成就上的多个第一
齐·宝力高被中国文联、文化部授予双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光荣称号,荣获世界音乐和平奖、世界游牧文化最高奖——成吉思汗奖等多项国际大奖。他曾出访亚、欧、美、非四大洲,在世界各地共举办过千余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亚洲的马头琴帕格尼尼”。
齐·宝力高创造了多个第一。三次改革了马头琴,改进了马头琴的制作工艺,把定音鼓的皮先后改为蟒皮、梧桐木面和松木面,改革后的马头琴增强了音量,扩大了音域,提高了演奏技巧等等,被认为是对马头琴划时代的改革;世界上第一个出版了《马头琴演奏法》,统一马头琴的演奏法,使马头琴从个体变为群体化;第一个捐款15万元在自己的家乡科尔沁建起马头琴希望小学;文革后30年第一位在蒙古国举办音乐会的中国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队;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世界第一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也是去金色大厅的第一位演奏家。
齐·宝力高正在忙着搞世界马头琴大赛,还筹备在东、西欧几个国家巡演,计划从蒙古国出发,经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每个国家选择不同的城市去演出。在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是筹备了很多年的马头琴博物馆由于自己精力等原因,难以实现。
齐·宝力高目前正在写作汉、蒙、日文自传《马头琴与我》,《活佛马头琴的狂诗》(汉蒙版)正在出版中。在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的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后,65岁的齐·宝力高说:“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51年艺术成就的肯定,我将继续为党为国争光,免费教学马头琴传人,传承千年马头琴艺术。”
结束采访时,齐·宝力高说:“中国文化是新东方主义的内核与精髓,是新逻辑体系的骨架与血肉,是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经过改良与突破的展现。当今各国都把文明潜力和文化创造力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真正大国的崛起,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只有具备深厚文明潜力的国家才有作为大国崛起的资格和条件。在这种格局下,‘马头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机遇。”
“走过沧桑,宽大的马头琴箱凝固着,五岁活佛天真的笑脸,还是高原的欣慰,苍穹之上一代天骄听到你,上演他金戈铁马的声音……”这是著名诗人阿古拉泰对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