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2009年9月11日15时,全国第二届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决赛暨颁奖音乐会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郭祥义、顾雪珍、陈世宁、周蕾、翔宇集团代表等出席了发布会。本届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郭祥义对赛事基本情况和筹备情况作了介绍,同时代表赛事组委会就翔宇教育集团对本次大赛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秘书长郭祥义介绍大赛详情
本届比赛是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发起,经与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市等相关部门及诸多艺术高校沟通、协商举办。全国第二届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加强学术的研究与创新,大面积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演唱水平,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国际音乐艺术的舞台上确立自己的位置,并早日创立中国声乐学派。在本届大赛的前期阶段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
顾雪珍代表评委会发言
参加比赛的选手均为全国范围内的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在籍民族声乐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是从事本专业教学35 岁以下在职青年教师组成。全国共分八个赛区:北京、天津、沈阳、西安、四川、武汉、广州、上海。比赛分为学生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组两个组别。
初赛、区赛阶段在全国八个赛区分别进行,获得晋级的选手于2009年7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半决赛的角逐。半决赛产生了30名决赛选手(学生组18人、教师组12人)。这30位晋级者将参加9月15日至20日于南京举行的决赛。
为了彰显本届大赛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性。评委成员均由国内著名声乐教授、歌唱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等组成。区赛评委7人制;半决赛评委9人制;决赛评委13人制。本届大赛评委会的评判原则突出以下特点:风格韵味、音质音色、作品表现、技术程度、形象台风、艺术潜质。记分原则采用百分制,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数。进入到决赛阶段的比赛,将采用评委现场亮分、现场记分的方法。
翔宇教育集团代表发言
本届大赛得到了翔宇教育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内多家媒体也争相对此活动进行现场报道,其中有:江苏省委宣传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台、江南时报等单位。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小蝌蚪音乐学习网将全程录制和报道本届赛事的决赛和颁奖音乐会,敬请民族声乐爱好者关注!(记者/祎晗 编辑/年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
近20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先后培养出了大量从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的国家级顶尖人才,仅中国音乐学院就培养出了如: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董文华、张也、于文华、戴玉强、刘斌、吕继宏、吴碧霞、铁金、祖海、谭晶、王丽达、雷佳等多名优秀艺术人才。
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在理论上已更系统化;在学术上已更多元化;在技术上已更科学化;在风格已上更民族化。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率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是应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给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崭新的学术定位。后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验证了这个学术定位是科学和准确的。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聚焦
聚焦一
1964年的周恩来总理
“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1964年对亲自指示创立《中国音乐学院》时的嘱托和期望。
聚焦二
2004年的温家宝总理
2004年9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庆祝建院40周年之际,
温家宝总理在给金铁霖院长的亲笔信中提出:
“民族音乐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聚焦三
2003年,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办,中国音乐学院、福建电视东南台承办,举行了《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得到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大赛主要突出的是学术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大赛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这次大赛,各艺术高校间的交流增强了,选手(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频繁了,并促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的成立。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了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