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是一种通常由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独奏的乐曲。
16世纪以C.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由自由即兴性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17世纪在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一种无穷动式的技巧性的乐曲。17~18世纪,布克斯特胡德和J.S.巴赫等人继承梅鲁洛的传统,仍采用自由即兴性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互交替的结构,作为独立乐曲或赋格的前奏。19世纪以后,R.舒曼、C.德彪西、A.奥涅格等都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F.布索尼、F.佩蒂雷克等的托卡塔则为自由奔放、狂想曲式的作品。
它一般速度较快、节奏均匀,具有炫技性,可以展示出演奏者手指的灵活。偶尔也有为多乐器而作的托卡塔曲,例如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的开头部分。
巴赫的托卡塔曲是这种音乐形式中的经典之作。这些管风琴作品都是即兴作品,通常伴随着一段独立的赋格。在这种情况下,托卡塔曲代替了一般的固定的序曲。他的羽管键琴作品通常有多个乐章,由赋格形式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