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专题【视频 图集】
本报讯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全国半决赛、总决赛“落地”兰州,9月18日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厅拉开帷幕。据悉,由中国声乐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这次全国大赛,是继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组成规格最高的、中国民族声乐界最权威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专业赛事。
众多“腕级”音乐家应邀当评委
9月17日下午,记者看到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的评委陆续飞抵兰州。他们都是大腕级的音乐家,大部分评委都是历届青歌赛的资深评委。记者了解到,有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著名作曲家张卓娅,著名声乐教育家糜若如,著名作曲家王志信,著名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孟玲,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方琼,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郭祥义,著名作曲家康澎。另外,我省著名歌唱家苏平和黄金中也将担任评委。
首次设立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奖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本次大赛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了预赛,大赛设两个组别:民族唱法组和民间唱法组(原生态),共有60多名选手进入全国半决赛。作为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为传承民族文化、推进民族声乐的发展、推新作、推新人,有一个大亮点,就是首次设立了“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奖”,把原创作品放在大赛奖项的首位,不是以前的推新人、新作,而是有新作,才有新人,因此参赛选手演唱原创作品、新作品将会加分。据悉,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今后将两年举办一届。
相关链接
电视歌手大赛在“热炒”中走进百姓生活
——专访著名音乐家张卓娅
记者 张燕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歌曾传唱祖国大地。创作这首歌曲的著名音乐家张卓娅,作为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的评委之一来到兰州,9月17日下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作为评委,你认为举办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有何意义?
张卓娅:像青歌赛一样,电视歌手大赛都是综合类的比赛,仅仅举办民族声乐电视大赛这是第一次,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大喜事。近年来涌现出了众多民族声乐优秀作品和优秀歌手,因此举办这样的赛事也是必然的。
记者:你如何看近年来青歌赛的热炒现象?
张卓娅:近年来青歌赛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关于大赛本身的、评委的新闻很多。我个人认为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伴随着这些“争论”,反而推动和丰富了音乐创作。媒体热闹的报道,提高了青歌赛的知名度和透明度,在“热炒”中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至于热炒的有潜规则什么的,歌手也演唱我和王祖皆老师的作品,我们对自己的作品心里有一个标准,不可能因为个人感情代替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