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前日,94岁高龄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孙慎,60年后重回儿时故乡,与村民共叙乡音、乡情,感慨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孙慎1916年1月出生于现在的北仑戚家山街道青峙村,19岁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吕冀、周钢鸣等人一起从事上海的群众救亡歌咏活动。1937年,孙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期间,孙慎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游击演唱"的工作方式。这是一种以歌咏为主,配合戏剧、图画、演讲,由4至6人组成的小组在农村中做游动宣传的工作方式,深受群众欢迎。当时,孙慎创作了《战地服务队队歌》、《募寒衣》等歌曲。作于1936年的《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影响极大。解放战争时期,他还创作了《民主是哪样》、《我们反对这个》等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孙慎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等职务,1953年开始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奔波。2001年,他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昨天,孙老在乡音乡情中流连忘返。当他得知村里这几年成立了几支文艺队伍后,十分高兴,当即拿出随身带来的几册《孙慎作品集》,认真地签上名字,送给了村干部。
宁波日报记者罗涟浩通讯员俞继业
孙慎(1916— ) 浙江镇海人。人民音乐出版社原总编辑。1935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在吕骥指导下开始歌曲创作活动,创作了《救亡进行曲》,以及《大家看》、《前进》、《摇篮歌》等鼓舞群众的革命歌曲。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了《游击歌》、《模范游击队》及儿童歌曲《我们是民族小英豪》、《向太阳》等作品。抗战胜利后,创作歌曲《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1946年赴广州,与黄力丁、吉联抗共同编辑《新音乐》月刊(华南版),出刊4期后,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此后,他在上海与李凌共同主持星期音乐院(又名中华音乐学校),还担任《时代日报》副刊《新音乐》的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与了《歌曲》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任《歌曲》月刊主编、《人民音乐》月刊主编,在普及音乐知识、宣传群众方面有特殊贡献。他先后担任过文化部艺术局音乐处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