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彩排剧照—过雪山(来源:千龙网)
中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记者王昱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8分报道,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今晚将在人民大会堂首演。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昨晚进行了公演前最后一次彩排,今晚,首都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和进城务工者将作为首批观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眼观看这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编的全景式史诗性艺术作品。
和之前的两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相比,《复兴之路》反映的历史跨度无疑是最长的。它反映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9年这169年间近代、现代、当代中国的历史,并将它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据《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钢介绍,《复兴之路》自去年10月建组以来,经过精心创作、反复推敲、艰苦排练,最终形成了目前拥有5个章节、36个节目、3200人庞大演出阵容的格局。
复兴之路总共分五个篇章:序《我的家园》,第一个节目就可以感觉到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大众的生活,这是我的土地,这是我的家园;接下来第一章《山河祭》,表现的是1840年到1921年之间的历史;然后是《热血赋》,表现的是1921年到1949年,我们党带领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第三个《创业图》表现翻身当家的主人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而且是百废待兴;第四个《大潮曲》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中华颂》表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也就是2009年。整个晚会36个节目,约两个半小时。
“不重复过去,也不重复别人”是张继钢导演为团队立下的创作原则。面对《东方红》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开山之作,如何能做到与前面的史诗巨作不尽相同而又能突破普通观众已经审美疲劳的歌舞晚会形式,成为对张继刚团队最大的挑战;而如何在两个半小时里,浓缩169年的中国历史,并竖立起一座当代文化艺术的丰碑,更是创作中的难点。
对于我们主创人员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历史的概括和艺术的精彩的呈现,怎么来表现这169年呢?我们就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的论述为依据。作为总导演,我还特别清醒意识到,我们坚决不能和东方红一样,但是我们很容易和东方红一样,我们应该用崭新的艺术语言来重新塑造这个时代的艺术巅峰。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陈建新
《复兴之路》彩排剧照—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来源:千龙网)
《复兴之路》汇聚了3200名演职人员的心血。他们中既有文艺界的老前辈,各文艺团体的骨干,还有非专业的部队战士、大学生。他们都怀着为祖国母亲庆祝生日的炽热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复兴之路》的创作和排练中。
导演张继刚介绍,几乎所有的节目都被枪毙过两三次,只要能看到别的作品影子的节目都会被要求重新创作。有的编导因压力太大,哭过好几回。
人民大会堂使我们主要的排练场地,但是并不等于全部人员都在这个排练,我们同时还有20多个排练厅,参加人员有3200多人,每一个人的表演状态都是那样投入。
《复兴之路》没有常规的主持人,而是由一群“讲述者”的动情描绘,串起169年间那些历史将永远铭记的日子。许多演员在其中倾尽了情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和雅坤也参与了这次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两位老艺术家谈到了他们的表演感受。
方明:我和雅坤我们两个人要朗诵《海峡愿景》里面的一段诗,这个诗一共就16句,就把两岸人民分割了几十年的思乡情绪完全融入诗当中。
雅坤:现在我们都这个岁数了,可能年轻时没有那么多的体会,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步步走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今天所取得一切,展望未来也非常希望。
《复兴之路》彩排期间,记者多次探班,震撼的舞台效果是演出的最大的亮点之一,演出利用了许多声、光、电的立体效果,现场还有几十台投影仪,覆盖范围是人民大会堂空间的三分之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现场,经常能看到不少观众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跟着演唱和表演的节奏打起拍子。许多观众表示,观看演出之后,自己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陈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