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动态 > 《北京的金山上》首唱者:常留柱

《北京的金山上》首唱者:常留柱

分享到 |
日期:2009-9-22  来源:青年报  编辑:李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常留柱 (吴恺 摄)  20年传唱200多首藏歌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翻身农奴心儿照亮,我们迈 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大道上。”这首脍炙人口的《北京的金山上》曾经被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唱红神州大地,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的首唱者是上海音乐学院教 授常留柱,是他发掘了这首西藏民歌并进行了改编,让更多人听到并得以传唱。   从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直到1980年因病回沪,整整20年,常留柱教授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藏,他说:“西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3年延长至20年,回沪后查出癌症   他没有怨言:“虽然西藏很艰苦,但我是党员,肯定服从组织需要。”   1960年,为了支援西藏人民建设,各地纷纷组织人马支援。上海也不例外。当年,派出了23人的队伍前往西藏。常留柱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常留柱只有26岁,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正准备到音乐学院附中任教。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二话不说,一口答应。“虽然

常留柱 (吴恺 摄)

 20年传唱200多首藏歌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翻身农奴心儿照亮,我们迈 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大道上。”这首脍炙人口的《北京的金山上》曾经被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唱红神州大地,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的首唱者是上海音乐学院教 授常留柱,是他发掘了这首西藏民歌并进行了改编,让更多人听到并得以传唱。

  从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直到1980年因病回沪,整整20年,常留柱教授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藏,他说:“西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3年延长至20年,回沪后查出癌症

  他没有怨言:“虽然西藏很艰苦,但我是党员,肯定服从组织需要。”

  1960年,为了支援西藏人民建设,各地纷纷组织人马支援。上海也不例外。当年,派出了23人的队伍前往西藏。常留柱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常留柱只有26岁,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正准备到音乐学院附中任教。接到这个任务后,他二话不说,一口答应。“虽然听说西藏很艰苦,但我是党员,组织需要,肯定服从。”家里只有他一个男丁,自然有些舍不得,“当时组织上说是去3年,家里人想想 3年也很快。”常留柱笑着说:“谁知这一去就是20年。”

  当时,上海派出的23人,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教师、会计、气象工程师、木艺师等,搞文艺的只有常留柱一人,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

  1960年9月,支援队出发前往西藏拉萨。那时西藏还没通铁路,先坐火车到红柳园,再换汽车。生性开 朗的常留柱身负宣传委员的重责,一路上唱唱跳跳,但到了黑河,高原反应让他昏迷了几天,“怎么到的拉萨我也不知道,醒过来我已经在拉萨的医院了,住了快一 个礼拜才恢复。”

  被分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常留柱自此就在西藏扎了根。留柱的爱人是1962年二军大派来的一支医疗队里的医生,是个上海姑娘,因为嫁给了常留柱,完成任务后医疗队里其他人都回去了,就她留了下来,直到1981年才回到上海。

  20年里,常留柱生过17次大病,回上海住了4次医院,痊愈后回去继续干。直到1980年9月因病回到上海,之后查出阑尾穿孔、腹膜炎,发现了癌细胞,常留柱却说,他无怨无悔。

  下乡演唱,一张开嘴就吃进满口沙

  他无怨无悔:“能为藏族同胞歌唱,我很幸福。”

  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常留柱担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员的工作,每年有半年时间要下乡去为藏族人民演出。每年11月到来年4月,西藏的风都很大,演出的地方都是边远地区,有时候一张嘴唱,嘴里就一口沙,吐完继续唱。

  每次下去演出,当地的藏胞们都像过节一样,穿上最好的服装,带着全家老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看。演 出结束后,他们还兴奋地不愿离开,唱呀,跳呀,一直欢聚到半夜才尽兴而归。常留柱说:“看到他们欢笑的脸,就会觉得自己一点也不辛苦。”在当时的日记中他 曾这样写道:“身在藏乡,唱不好藏族喜爱的歌曲,这是失败;能为藏族同胞歌唱,得到他们的喜爱,应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为了成为藏族同胞的“知音人”,常留柱一直努力向藏戏老艺人和民歌手学说藏语,学习藏歌特殊的演唱技 巧。在藏族著名歌唱家穷布珍的住所,为了学好《达瓦训奴》这首著名传统“堆谐”中的衬字、拖腔和装饰音,3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20余次登门求教。在求教的 过程中,他与当地的藏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木匠次仁群培最热情好客,昌都山歌手巴青教我时手上还抱着婴儿,江孜的‘打油歌’,拉萨的‘打阿战’,还有那 么多的‘阿加’(姐妹)、‘阿觉’(兄弟)……”回忆起那段日子,常留柱依然面露神往。

  跑遍大半西藏,收集200多首藏族民歌

  他始终感怀:“到西藏去,我收获很多。”

  刚到西藏,旋律优美、风格浓郁的藏族民歌就吸引了常留柱。在这里,无论是漫步街头还是伫立田间,都能 听到优美的歌声。“我曾几次循声寻访,发现这些歌声就出自普通劳动人民口中,他们边唱边劳动,唱得那样怡然自得,情真意切。”这让他兴起了一个念头:想把 这些美丽的歌曲收集起来,让更多的人听到。

  20年里,常留柱跑遍了西藏三分之二的土地。在牦牛帐篷里,巍巍的雪山下,花开如锦的清清溪水,月光 皎洁的牧场,都是他采风的地方。花一天半时间翻一座山,在险峻的山路上遇到翻车事故,都是经常的事。有一年去察雅,需要骑五六个小时的马,连夜赶到烟多 村,常留柱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可一听到歌声,他就连痛都忘了,只知道竖起耳朵听,铺开本子记。就是这样一首一首,记下了几大册的歌谱,200多首藏 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从他向扎西老艺人学到的一首《山南古酒歌》改编而来的,并成为了首唱者。

  “我一直觉得到西藏去很值的,因为我收获到了很多。”常留柱这样说道。在西藏时,他最大的感受是西藏 人民对于解放军的深厚感情,朴素但真挚。作为文艺工作者,他用歌曲将这种感情表达了出来:“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 儿,献给亲人金珠玛……”这首红遍全国的《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就是他1964年随着军区文工团去尼泊尔进行演出时的创作。

  寄语

  让传统文化有更多接班人

  对藏族艺术和藏族人民的情感,让常留柱教授回到上海后依然坚持弘扬少数民族歌唱事业。回上海后,他在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任系主任,学生涉及藏族、满族、蒙古族等13个少数民族。如今已是75岁高龄的他,直到现在每周还有18节课。在49年的声乐教育生涯 中,他成就了一个个歌唱家,遍及祖国各地各民族。“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培养更多新生力量,让我们各民族的传统艺术能有接班人。”

  对于西藏,他始终很有感情:“现在的西藏民歌创作也有很多新的发展,作为老一代,我心里很欣慰。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西藏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大发展,像绘画、建筑等等,这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

  记者手记

  情感牵动找到人生坐标

  在前不久的庆祝教师节晚会上,一头银发的常教授与他的两位少数民族学生上台共唱《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49年桃李芬芳,除了留下了被一代人传唱的优秀歌曲,他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的成为西藏音乐界的中流砥柱,有的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副教授。

  那天的晚会上,常老说了一句话:“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是责任的推动;后来一呆就是20年,那是情感的牵动。”

  采访中,常老又再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说当初去西藏是出于一个年轻人、一个党员的责任,那么我 觉得我这20年没有白过,从民歌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从牧民中感受了淳朴民风,令我受益匪浅。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人也应该把个人的志愿、理想与祖国、时代的目 标挂钩,从这当中找到人生坐标,必然能有丰满的收获。”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这句凝聚了75年人生经验的话或许很值得深思。(刘晶晶)

 

相关内容

  • 二胡艺术家舒希 “美丽星期天”开音乐会2014-12-3
  • 汤沐海 每一次音乐会我都酣畅淋漓2014-12-2
  • 常思思:神曲不适合我,坚持走艺术高端路线2014-12-1
  • 昆剧名宿林为林:突破自我再现大将军韩信2014-12-1
  • 裴艳玲正筹备新戏《渔夫恨》2014-11-27
  • 捷杰耶夫:展现“老普”音乐的放肆之美2014-11-2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殷承宗:中国钢琴艺术需扎根传统文化
  • 中国音协2014年寒假北京考区考级报名简章
  • 河南各地7月音协考级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 长江杯第三届钢琴展演北京选手音乐会实况
  • 2013年高考音乐特长生招生专题
  • 黄河--北京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

热门标签

教材教辅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104页

isbn:978-7-103-03398-2

购买价:83元

  • 视唱练耳与声乐、器乐卷(第三
  • 康建东交响作品音乐会DVD/CD合

乐器

阮

  阮,阮咸的简称,旧称“汉琵琶”,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