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与陈凯歌合作多年
《梅兰芳》
从京剧中抽取元素,回归到人物内心
第5代成名了,赵季平跟电影界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给不同风格的电影如给刘镇伟、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配乐、给冯小刚的《一声叹息》配乐,用的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突破和变革,譬如《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都是描写京剧艺术家,配乐风格却截然不同,却都令导演们很放心。赵季平对此表示,音乐不能将就于画面,而是要赋予电影“一个灵魂”。
广州日报:当张艺谋、陈凯歌他们被定义为第5代电影导演之后,再跟他们合作时,你有没有受到影响走入一种第5代作品的固定模式?
赵季平:我就没受什么影响,而是看每部作品的具体需要来创作。
广州日报:张艺谋后来有很多变化,比如《秋菊打官司》,你是怎么考虑为这部电影的配乐的?
赵季平:这个片子是仿纪录片式的拍法,用了很多偷拍的形式,画面风格非常强烈。所以,作曲家的主观意图不能破坏片子的纪实性,不能乱用。所以我主张把配乐上升到主观音乐的层次,让几个陇县的老艺人弹月琴,然后配上碗碗腔领唱,秋菊每次走上告状的路,在月琴伴奏下艺人唱一声陇县地方戏的“走哇——”,观众在下面叫好。就要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跟电影画面里呈现的陇县山区的玉米、辣椒一样,非常直观。
广州日报:你如何平衡电影画面和音乐的关系?
赵季平:音乐能赋予一部电影一个内核,就像我常说的那样,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音乐不能将就于画面。如何平衡主要是靠个人的感悟,比较难用语言来描述。
广州日报:举例来说,《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都是描写一个艺术家的影片,但又各自不同,你是怎么判断、运用音乐来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核?
赵季平:就拿电影《梅兰芳》来说,它的音乐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很累,也很愉快,后来这些音乐被陈凯歌比喻为“风情万种”。
我认为《梅兰芳》配乐创作的重点是在揭示人物的内心,而不是渲染剧情气氛。怎么做呢?跟《霸王别姬》的程蝶衣相比,《梅兰芳》偏重于描写梅兰芳凡人的那一面,梅兰芳一生都在追求做一个平凡人,我们正是试图用音乐挖掘他内心作为平凡人的东西。《霸王别姬》音乐的京剧元素比较多,而《梅兰芳》用的是音乐的展开性写法,从京剧中抽取一些元素,加工成为纯音乐。
《霸王别姬》可以用悲凉的京胡和箫,《梅兰芳》就不好这么用,而是应该强调梅兰芳作为一个凡人他内心的孤独,去写他的日常生活和他的艺术的关系,其实对每个艺术家来说,这种孤独都是可贵的,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沉静的东西、内心的空白。
还有,《梅兰芳》中另几个主要人物与梅兰芳内心的互动形成不同的主题。像邱如白,他与梅兰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而孟小冬和福芝芳与梅兰芳之间则是爱情的主题。每一个主题的音乐特色都不一样,整个电影中音乐很少渲染气氛,而是围绕人物关系和内心发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