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筝
欢音苦音形成对比,感染力强
广州日报:您认为陕西筝派有哪些特点?您在演奏过程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周望:陕西筝派的特点,首先是它突出的欢音和苦音调式音阶在旋法上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地方韵味,以及配合左手大指按弦和右手大指快速弹奏托劈、双托、双劈大力度的技术特点。
另一个是在表现委婉抒情、缠绵悱恻的很细腻的情感时,要有连贯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而左手大指和二三四指交替按弦是表现这方面的关键。
广州日报:陕西筝派网罗了和众多民乐粉丝,其魅力在哪里?
周望:陕西筝派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更多的原因是它有着非常鲜明的调式音阶对比和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欢音和苦音的对比,形成了不同音乐情绪的反差,特别是“苦音”也称为“哭音”更能深刻地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悲剧情节,充分地体现出“繁音激楚”、“热耳酸辛”、“慷慨激越”的艺术效果。因此,左手大指与其他指的交替按弦必须掌握好。
秦筝归秦
“迷胡”音乐让筝“说陕西话”
广州日报:秦筝曲目中不少是由根据迷胡音乐改编和订谱的筝曲,您在研究迷胡音乐使“秦筝归秦”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
周望:“秦筝”归“秦”,如何归法?那就是必须演奏本地广大群众最熟悉、最欢迎的乐曲,使广大群众感到这个乐器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热爱它、掌握它。陕西民间音乐除秦腔、碗碗腔,“迷胡”是流行于陕西较普遍的一种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它的魅力在于使人“迷迷糊糊”,在音调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如秦腔、碗碗腔等)非常适合筝来演奏,让创始于秦、盛传于唐,一度在秦地绝响的筝,今天又回到秦。
广州日报:具体来说,“迷胡”音乐是怎么让筝“说陕西话”的?
周望:迷胡是联曲体音乐,唱歌性强,而模仿唱腔使其器乐化,也是一种发展古筝演奏艺术的手段之一。我父亲创作《绣金匾》、《迷胡调》,试图用筝“说陕西话”。筝原本就是秦人弹秦声的乐器。为了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适应“独奏”这一形式的要求,向音乐化方面靠拢,后来就不断加工了《姜女泪》、《道情》、《凄凉曲》、《扫雪》、《大金钱》、《剪剪花》等迷胡音乐。至于《秦桑曲》、《百花引》等也是利用碗碗腔、迷胡音乐创编的秦声筝曲。
广州日报:您一直强调音乐的歌唱性问题以及古筝的韵味,怎么理解呢?
周望:从古至今,歌唱一直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果在演奏上希望使自己所演奏的乐曲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展现出乐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就必须学会如何用我们的手指去“歌唱”。那么如何培养演奏中的歌唱性呢?首先应当去聆听音乐中的旋律线条,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美感”,增强对旋律的感性认识。之后随着旋律的流动进行内心的歌唱。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演奏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音乐形象也才会更加淋漓尽致。
学筝秘笈
要热爱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广州日报:现在有很多孩子学习民乐,您对学古筝的琴童有什么建议吗?
周望:我认为,古筝专业学生首先是必须具备很好的基本弹奏能力,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但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单纯片面的追求快而练习技术,甚至只抓技术,而忽视了音乐上的艺术追求。我始终认为,真正古筝的表现力是技术要表现音乐的,同时还要用韵味来表现古筝的特色, 我希望年轻人在继承我们的传统音乐基础上还能够不断去提升。在这里,希望大家一定要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因为古筝的传统曲目都是来源于各地方的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而这些正是古筝演奏艺术的根基部分。不学习戏曲音乐的人,很难学好古筝的流派风格曲目,也很难在民族音乐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黑檀木——一般市场价6000以上 黑檀木属于高级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木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