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2时,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80位演奏家与所有观看演出的近两千名观众,响应新浪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著名指挥家邹小龙的倡议下,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并深情演奏了《爱的奉献》乐曲。随后,开篇交响诗《巴颜喀拉》,气势磅礴地回荡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大厅。
这是《青海“花儿”红》交响音乐会奏响中国交响乐之春的序幕。随后的组曲《花海三章》以“河湟花儿”为素材,生动描述了青海河湟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展现了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堪称《梁祝》姊妹篇的小提琴协奏曲《三十里铺》叙述了一场爱情悲剧,作品注重旋律写作,强化戏剧冲突,具有独特的韵味;《“花儿”组曲》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海“花儿”改编成管弦乐作品,旋律自由舒展,高亢开阔,表现了传统曲调的音乐魅力。
一个多小时的《青海“花儿”红》是一台以讴歌和谐青海建设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会,描绘了青海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除协奏曲《三十里铺》外,其他曲目均采用了青海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当“花儿与少年”那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现场的观众不禁轻拍手掌,随声应和,“花儿”这支山花在交响乐的大雅之堂彰显出了她独特的魅力。整台音乐会在特邀著名指挥家邹小龙先生的倾心指挥、特邀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怡的完美演绎下,获得了圆满成功。那一刻,全体演奏人员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许多现场观众交口称赞道:“青海省交响乐团把青海“花儿”演奏得慷慨激昂,演奏出了中国交响乐的特色。”一位北京市民说:“太好了,演奏员的情绪饱满,演奏到位,我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乐团,钟爱交响乐。青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十分震撼人心,北京本地的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多是外国曲目,而青海省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是中国的,是青海的,这一点十分值得赞赏。”一位年轻女士也说:“你们的技术、设备等虽然与内地其他演奏团有一定的差距,但你们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和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使我深受鼓舞,你们的演出是一流的。”
这台本土风味浓郁的交响音乐会让人们再一次了解了青海,看到了大美青海所具有的文化魅力,是一次对青海各民族音乐的整合和展示。然而人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成功的那一刻,并不了解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在场的每个演奏员心里都很清楚,为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国内知名音乐人和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能够使这次进京演出获得成功,交响乐团的全体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在近四个月的排练时间中,不计报酬,忘我工作。排练期间,打击乐手达哇不顾父亲因病去世的悲痛,妻子又有几个月身孕的困难,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大提琴手马丽在排练期间急性阑尾炎发作,痛疼难忍,仍坚持排练,直到病倒在排练厅才被迫住进医院。可还未等伤口完全愈合,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一直以来交响乐团总有这样一句口号在激励大家:“绝不丢下任何一个人。”正是这种青藏高原精神,让全团人员每遇重大活动时,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合。在京期间,原定的演出时间由于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推迟了;演出结束后,又接到了参加省直宣传文化交流抗震救灾义演的任务通知,就这样,全团人员来不及休整,按时返回了西宁。回到西宁后,顾不得旅途的劳顿,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开始排练新曲目《红旗颂》。只用了40分钟的排练时间,就将《红旗颂》搬上了抗震救灾义演的舞台,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义演的演出活动。
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对于一场音乐会来说,只有更好地表现音乐才是真正的成功。为此担任指挥的邹小龙带领全团人员不断地打磨,一个一个音符地抠。尤其是《三十里铺》这首极具陕北民歌风格的协奏曲,作为刚刚创作完成的交响乐力作,在国内还未演出过,能否达到演奏要求,对全团人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此外,在同台竞技的35支交响乐团中,有两支是国家级交响乐团,这对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来说更是一次演出实力和技术水平的考验。
正是由于全团人员的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才有了今天在舞台上的不俗表现。作为我省首次以交响音乐会的方式进京演出,《青海“花儿”红》不仅点燃了北京观众向往青海民族音乐的激情,也让人们看到了交响乐团的美好前景,更为青海赢得了展示形象、对外宣传的一个机会。
青海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是于2002年底组建起来的,是在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的情形下成立的。对于文艺团体普遍存在的集中起来求发展、分散开来求生存的现状,全团人员并没有退缩和气馁,他们致力于挖掘和整理我省少数民族歌舞特色,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聘请多位北京的专家亲临排练、指导。乐团编制不够,他们四处借人、借乐器……正是凭着这一份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乐团圆满举办了一场场音乐会,让一系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高原气魄和西部风情的作品走出了青海,走向了全国:大型交响组曲《智美更登》、交响乐《西海风》、交响诗《雪山》、大型音乐会《为青海喝彩》、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乐《高原花儿红了》、《天路颂》专场音乐会、《庆五一音乐会》、《高雅音乐进校园音乐会》、《诗意青海》等,从黄河岸边到秦淮河畔,从西部的高天厚土到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用流光溢彩的音乐形式,向世人诠释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交响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