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村(钅瓜)子
因产生于文水岳村,(钅瓜)了是主奏乐器小镲打音的摹声,故而得名。这套锣鼓只有两种乐器,鼓和镲。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全凭着打击技巧的变化。比如鼓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闪电》,中有“天边积云”、“远处雷声”、“山雨欲来”、“乌云压顶”、“炸雷轰响”、“风雨交加”、“雨过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跃”,意境十分感人。乐队传统组合是42人,42件乐器。
斤秤锣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长治一带。这种锣鼓是以旧衡制十六两一斤与新衡制十两一斤的换算进行演奏,好象是写在锣鼓曲牌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诀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是按照“问斤求两”的规律:一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一斤收尾。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这种锣鼓数学,融知识、趣味、娱乐于一体,作者的用心堪称佳绝。它的数学应用虽已成过去,但其文化娱乐职能却将永存。
背冰插花锣鼓
这种锣鼓流行在黄河岸边的永济一带,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块冰,再背一铁棍,上插花束。手提锣鼓,边走边打,山村外到村里。给人以粗犷激越的野性感,有一种古朴的意境。
二、舞蹈锣鼓
舞蹈锣鼓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这里主要两种介绍。
转身鼓
这是一种主要流传在襄汾县的鼓舞,以转身击鼓而名。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鼓点曲牌很丰富,原有一百多首,现今还流传三十多首。表现的内容相当奉富,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亦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生动的名称就给人极大的吸引力。什么“小娃摇耧”、“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狮子大张嘴”等。在击鼓技艺上亦变化多彩,因而能出现十多种不同的音响,摹拟生活,使人倍增亲切感。与音响谐调,伴舞轻盈明快,灵巧多变。因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鼓
扇鼓亦称太平鼓。南以曲沃为最,北以朔州称佳,是一种说唱鼓舞,起端于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单面,用藤条或竹篾敲击。鼓柄缀串铁环数个,舞动时叮当有声,颇添几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说唱者一身三任,无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种变化,说唱内容随时代更新,贴近群众心理。演奏无一定人数限制,服饰无特殊要求,场地随处皆可,活动简便,很受群众欢迎。曲沃扇鼓还留有占傩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众娱乐的演变轨迹。
三、吹打乐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而且常常两支、三支唢呐并吹,吹一段后专门有打击乐表演,打击音响与演奏表情动态相结合,抛露各种打击技法,十分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繁峙。侧重在吹,锣鼓只作配合。吹管乐器以唢呐、管子为主,还有海笛(小唢呐),口哨,必须有笙伴奏。实际上是把粗吹和细吹 (笙管乐,小件打击乐)融合在一起。使表现力更强,适应范围更广,技巧要求更高。曲目很丰富,除戏曲吹腔、民歌小调、传统曲牌外,庙堂佛曲亦为拿手。许多名家都出在这里,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阎海登,著名唢呐演奏家殷二文、胡金泉,著名管子演奏家张计贵等。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声音色彩清幽超脱。